A Palestinian man walks next to a section of Israel's separation barrier featuring Banksy's graffiti. Photo: AP

攻擊》的作者穆罕默德 莫萊賽奧(Mohamed Moulessehoul)出生於阿爾吉利亞境內,一座位於撒哈拉沙漠上的小村落,他用雅斯米納 卡黛哈(Yasmina Khadre)為筆名寫了很多受到阿爾吉利亞軍方「關注」的小說,遷居法國後才公開自己的身分。這個女性的筆名是他太太名字的前兩個字,除了表示對妻子的感激,還是對所有阿拉伯女性的敬意。

蘇珊.阿布哈瓦(Susan Abulhawa)《哭泣的橄欖樹》相比,哭泣的橄欖樹描述阿拉伯人在以色列統治下所受到的恐怖遭遇,《攻擊》則著重在尋求恐怖行動的意義。

 

故事中的阿敏是歸化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他從小不只是要在刻苦的環境中努力求學,還得忍受被歧視的眼光,壓抑不公平的待遇,成為一個完全無害的人,終於當上受人喜愛的外科醫師,坐擁豪宅、每年出國渡假,社交關係良好、受人尊敬,還有一個美麗的妻子。

 

但一次發生在醫院附近的恐怖攻擊,讓他的未來一起被炸得灰飛煙滅,他被迫面對看起來幸福洋溢的妻子,就是那殺死十幾個人(包含十七名在速食店內慶生的兒童)的自殺炸彈客,他從悲傷、憤怒到絕望,開始想要知道為什麼看似衣食無虞的妻子,要去做這樣的行動。

 

於是他回到妻子常去的伯利恆,這個耶穌誕生的地方,十多年前這裡是他親愛舅舅居住的地方,是他與摯愛親人的回憶,十多年後他再回到這裡,已經變成一群離鄉背景難民的聚集之處,是猶太裔的以色列人,以及阿拉伯裔的巴勒斯坦人開火的戰場。

 

「混凝土石塊裸露在外,破房子跟路障似的一間挨著一間──大部分還處於尚未完工階段,包覆著白鐵皮或橫七豎八的廢鐵,窗戶歪歪扭扭,還有怪得可以的大柵門。你會覺得仿若置身於一個巨大的交會點,世上所有受苦受難的人都聚集於此,為了尋求救贖而白費力氣」

 

阿敏在這裡見到恐怖組織的首腦,他們不歡迎他的到來,但這兒的人民肯定妻子的犧牲,視為英雄。作者將恐怖組織描寫得像是一個邪惡且不通情理的宗教,直到後來他跟隨妻子的腳步,來到傑寧,這個他從小長大的地方,已成了不適合人居住的土地

 

「遭到包圍的小村莊;每個斜坡都有檢查崗哨;道路兩旁慘遭炸毀的燒焦車骸;一群群受苦受難的人,推來擠去,等著輪到自己接受檢查,但每每都被拒絕放行;嘴上無毛的小兵沒了耐心,不分青紅皂白見人就打;抗議的婦女只能用滿是瘀青的雙手抵檔落在他們身上的槍托;有幾輛吉普車穿梭在平原上,還有的吉普車正在護送屯墾區的猶太裔人士前往田地工作,小心翼翼的程度彷彿他們是正再穿越地雷區四的」

 

這裡的小孩拿著石頭攻擊坦克車的同時,坦克車毫不留情以炮火回應。

 

作者用漫長的描述鋪陳,同樣身處在以色列的阿拉伯人,也存在如此劇烈的差異,深信阿拉伯人能夠和猶太人和平共處的阿敏,一直待在上流社會中讓自己接受且相信和平的希望,他以為自己努力得到的地位是為族群發聲,卻沒想到對族人來說,這是一種背叛,因為「沒有國家,就不會有任何一個孩子可能得享安全」。


阿敏的妻子意外看到故鄉的戰火,不知道怎麼看待自己所享受的生活和財富。阿拉伯人面對自二次大戰後美國和猶太人在自己生活幾千年的土地上強取豪奪、蠻橫對待甚至無情殺戮而產生的一連串報復行動,猶太人再報復回去,就像電影慕尼黑,以暴制暴根本沒有結束的一天,憤怒使人失去理智,那是在絕望中唯一能找尋得到的一點出路。作者書寫這樣暴力的殘酷與矛盾,但現況是,仍舊只能踩著屍體,呼喊著和平的無解。

 

猶太人仗著美國人的背書大肆進行不公平的種族、宗教隔離,而阿拉伯人被憤怒滋養長大,仇恨讓他們只得以最粗操、最不有利的手段來發出微弱的呼吼聲。

 

儘管許多知名學者:阿拉伯裔的薩伊德,還是猶太裔的喬姆斯基,都出來幫巴勒斯坦人說話,這幾年村上春樹不斷被轉貼的那篇文章,也是站在耶路撒冷上說他要「站在雞蛋的那一邊」。但歷史從來就偏袒、著重書寫某群人的故事。很多人認為賓拉登的死,是正義的伸張,但這只是以暴制暴暴力行動下的其中一環而已,美國靠扶植以色列政權,取得能夠控制中東情勢的便利(以及石油的取得),是合法的暴力,以正義之名,行殺戮之實,才是最強而有力的恐怖國家。

 

透過故事得以書寫更完整的歷史,比被壟斷的新聞媒體還要有用,儘管這樣的聲音微弱,但唯有持續不斷地發聲,才有被更多人知道的機會吧。

(雖然老實說我覺得這個故事寫得不夠引人入勝,某些鋪陳有些瑕疵令人感到無聊,但....嗯,還是算不錯啦)


 

圖說: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西岸地區間,在2002開始,由以受害者形象不斷佔據阿拉伯人土地的以色列猶太人興建長達七公里的隔離牆,近年來透過藝術塗鴉的軟性訴求(exBanksy),抗議這種不人道的隔離和侵吞手段。

這個故事也有描寫到這座牆,描述以色列總理夏隆把《摩西五經》倒過來唸才建了這座高牆:猶太人建了一座高牆哀悼過去所受高牆的禁錮(包括集中營),以為高牆能保護以色列人不受敵人威脅,卻沒想到只是把自己關進另一個地方,「那個地方雖然不像以前猶太人待的地方那麼可怕,但兩者同樣充滿了不公義。」

音樂說:我愛團嘎死比用音樂旋律表達對美國軍事行動的抗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