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向民宿借了金門模範街人李金生於民國八十八年所寫的”烽火紅樓模範街"來看,大略翻了一下從金門建築瞭解金門歷史。

民國13年的都市更新
當時的金門經常受到盜匪威脅,政府不管,商會反而較為發揮實質作用,勢力大於政府。模範街這塊地原屬公有,明(鄭成功)清時期是練武的內較場,後來為了籌錢辦學校(官方說法)、振興地方經濟,以一間120、橫排80的價格出售(當時蓋房師傅三個月的薪水是一元)。

建起的模範街是住商混合的商店街,一樓店面,二樓是私人住所,有錢買這些樓房是當時下南洋討生活的人們寄回的"南洋錢",金門人稱這些人叫番客,到南洋討生活的舉動叫落番。但當時大多數人不會舉家離鄉,傳統觀念得有人留守家園。作者表示今天許多金門人到台灣生活,祖厝沒有整理也無法居住,有的過節才會回來祭祀,更有的會請同宗的人代祭。

昨天是清明節,金門到處都在掃墓,到處飄下燒金紙的菸灰,因風大也有好幾起失火案件。享用過節特別準備的潤餅,得費工把許多佐料切絲,以切碎的貢糖做為花生粉,金門的潤餅很不一樣。大包小包舉家準備掃墓的畫面相當熱鬧。但同時也看到許多祖厝草木叢生、屋瓦破損裂縫。有間大宅屋頂還長了仙人掌。屋子看起來無人居住也無法居住,正廳仍擺著祖先牌位,並有一條清楚踩踏,讓祖先和其後代能夠回"家"的通道,這個家不隨著在世的人遷移,祖先永遠找得到回家的路。




金門冬說像這種應該是全家都離開金門了(掃墓經常是掃"自己家的墓"和"宗族的墓"),但祖先牌位要留在祖厝不能離開!


金門古厝格局介紹:金門常見的傳統居民形式

 



從何而來的建築風格

回到模範街。

有人說這條街的建築是屬於大正+明治+渡海文化的風格,但作者明顯不同意,認為說是日本人帶來的大正風格汙辱了金門,因為這是卑劣的外來文化,而且明治時期的日本人也是西化的結果。顯然作者一方面認為日本沒有文化,另一方面又急於否認沒有文化的日本人把文化帶來金門,透過醜惡又粗暴的皇民化運動踐踏金門人。

日本文化的說法是紅磚(大正)與白磚(明治),作者強調帶來影響的渡海文化倒真的隨處可見,王冬說聚落裡的傳統建築主要是古厝或洋樓,蓋洋樓的就是當年祖先下南洋掙錢寄回來家鄉所蓋。金門的古厝和洋樓,又大多會在二樓標明更早以前的祖先,是從中國大陸的哪裡而來。

榜林的閩南式古厝


碧山的陳清吉洋樓,還未被修復


王冬說這是日治時期(還是更早)就有的陶藝(?),技術之好到今天色彩如一


陳坑已經修復整理的陳景蘭洋樓。修復後可以看見輝煌的外觀,但總覺得少了點什麼,仿古還是無法仿出那時間洗禮的味道?


渡海文化帶來的影響,可以從建築的一些西方人像看出(這次沒照到)。

圖片出處,有很多老金門的照片



模範街的建築物樣貌

模範街是聯合拱廊式街屋,建築結構以紅磚和杉木(福州杉)為主,再用蚵殼窯燒成的灰塗抹於紅磚間。

一樓的特色是弧形拱,可以遮蔽陽光的直射,又能透光。家家戶戶都有天井,民生取用的井水大多挖在這邊,要見光,因為金門人認為井水沒曬到太陽會變成陰水,對健康有害。

二樓有長形窗以及和一樓弧形拱為1:3比例的半圓拱窗。長形窗的優點是採光好又夠隱密,但整棟建築的主要光源來自天窗。


建築形態是從南洋傳來的五腳氣洋樓(但南洋稱作五腳基,指的應該是有五根支撐的柱子),一樓立面。還有我沒搞清楚的屋頂是二導水。雖然建築外觀看似大同小異,其實是同中取異,建造的師傅間會"對場",從一些小細節表現出功力和特色。



這本書有半本在闡述戰爭和日本統治對金門的迫害,以及國民黨幾個人物對金門的貢獻(模範街曾被改名作自強街),這部分略為不談。

其實我還沒認真走過模範街,因為金門的風把我們搞的好遜昨天早早就休息,等看過再來圖文版。



現在鳥兒啾啾,昨天在機場附近看到喜鵲好漂亮。凌晨五點多在這打字是因為床刺刺的讓我失眠...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古厝 洋樓 模範街 金門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