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圖片來源:【2009.08 政大 NPO 公益論壇通告】


一個孩子哭哭啼啼被帶來找我,帶去放鬆小間了解,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和同學起衝突,同學嘲笑身為菲律賓人的她,叫她:滾回菲律賓去。平常都可以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在那一瞬間爆炸。爸爸媽媽都是在台菲律賓人,和其他人一樣努力生活,但這兩年來因為新聞事件的影響,看著爸媽工作時不斷受到他人惡意的對待,甚至前一份工作因此被迫離職,想到這裡淚水再次蔓延。

我說我認識的菲律賓人都很棒,爸爸媽媽這麼努力著,嘲笑他們的人太不應該了,證明過得更好給這些不理性的人看。這麼空泛的勵志語言,竟然也激起了孩子的決心,她眼神堅定的回應:對!要證明給他們看!但我的心裡只有滿滿的不捨。

幾個月下來,越來越能從外表辨認孩子的母親來自哪個國家,也經常面對孩子在學期中從他國轉入或是轉出他國,上禮拜一個孩子來和我道別,因為他要回越南去了,媽媽說在越南生活比較容易,雖然他很捨不得,但也沒有辦法。入班宣導時有孩子急欲辯論坐隔壁的同學不是台灣人,因為他上學期才從印尼轉來。我說他當然是台灣人,他現在在這裡和大家一起學習、成長,他就是台灣的一份子。

容我將不同事件混在一起談,多元種族的國家還沒有能力發展成多元的文化,大人口語間對新住民隱藏不住的歧視和偏見:因為他的媽媽是外配,所以教養不周、因為他的媽媽是從哪裡來的外配,比較愛玩,後來和別人跑了....,更多是社會壓力,讓這些從異鄉漂流過海的媽媽,選擇用嚴厲的方式管教孩子,身上到處的傷痕、苛刻的責罵、同鄉之間的競爭與比較,不得不/只能用這種方式證明自己的能力,沒有足夠的資源,容易造就破碎的家庭、受傷的孩子,惡性循環、環環相扣。

來自成人世界的觀點,不斷不斷的被複製再複製,階級難以流動,當事人卻不知道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不是不夠努力,而是教育這塊土壤,根本上的缺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