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來源

 

最近同事問我有沒有意願去補校兼課,要不是小番茄太小,不然滿想嘗試看看。

 

除了可以兼外快,主要原因是補校學生多為新住民媽媽,同事說他班上三十位通通是,去年此時還在準備教甄就和韋哥討論過,我想去弱勢家庭多的學校當專輔,學校的家長會多是有權有勢的家長,但相對起來其實弱勢家庭更需要支持系統,特別是隻身到外地生活的新住民們,雖然我也知道系統的建立很困難,有很多因素要考慮進去,新住民的家庭極有可能是最強大的反對力量,但在地化的組織我覺得比單獨統一的機構還要有實際的效益。

講是講,但執行起來困難,這些媽媽們四散在各個角落,可能有的已經在親戚間建立起支持系統,不需要外人介入,如果能夠過補校的接觸認識這些家長,我覺得是很好的切入點。

 

學生輔導的工作必定牽扯著家庭,常聽同事抱怨不負責任的父母,在這樣的環境中貼標籤是很容易的事,那個(原住民)酗酒爸爸又在打小孩了、那個(越南籍的外配)媽媽拿到身分證就跟人跑了,類似的話題三不五時就會聽到,如果多花一點點時間去理解,你就能夠知道從部落到都市討生活是多麼不容易,用酒精麻痺自己是最快解除壓力的方法,上班的緊繃,回家面對調皮孩子的煩躁,暴力似乎是最好也最快管制孩子的有效工具。

 

新住民媽媽大多懷抱期待嫁來台灣,以為能脫離家鄉的貧窮,但台灣迎接著她們的家庭要不是弱勢,要不是丈夫缺乏人際溝通的技巧,好多的新住民媽媽最後得背起家計,一邊賺錢養家、一邊忍受丈夫家庭的不平等對待,常常需要和很多這樣的媽媽聯繫,連見上一面都困難,因為她們連假日都得上班,曾聽一個越南媽媽說,假日、平日上班賺錢養家(丈夫沒在工作),還得忍受公公懷疑自己在外面偷交男朋友的冷嘲熱諷,三不五時就向自己的孩子說你媽媽隨時有可能跟別人跑走。

 

也曾聽家暴孩子的新住民媽媽堅持,一定要小孩有好的成績表現,那是呈現自己價值最有力的證明,長期承受家庭巨大壓力的這些媽媽,不難想像一旦取得台灣的身分證,會想要逃離,投奔自由,就變成大家口中那個忘恩負義、拋家棄子的外籍新娘。

 

常常接觸這樣的家庭,標籤的形成其來有自,但有多少人看見他們背後的心酸,許多新住民媽媽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也不知從何取得協助,真希望有朝一日我能擠出一點點小小的力量,改善這樣的困境。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新住民 家庭困境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