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番茄出生,開始對客體關係理論有不同的理解與認識,忍不住想要進行經驗與理論的對照,從WinnocottHeinz Kohut,從小童的依戀關係到如何be a good enough mother

 

 巧遇阿公也出門散步

 

番茄出門喜歡交朋友、喜歡什麼都自己來一下,自己可以玩很久到處去探險

 

 

周末遇到極友善的新朋友一家人還有狗,離開時還特地打招呼說再見,對方誇獎番茄很會自己玩,還說番茄長得像五月天的阿信好可愛(?)番茄熱絡到拿自己的水以及撿到的草去送人,不過每次番茄要拿別人東西或是要做出危險、不禮貌的舉動時爸媽都會衝過去制止。

 

 

因為對方有帶狗去公園奔跑,也吸引很多狗兒過來聚集,一個下午番茄認識好多狗,這禮拜回家一直狗狗、狗狗說不停。

 

到公園玩爸媽很輕鬆,小孩都丟給別人顧?!

 

我和韋哥從跟緊緊到現在遠遠觀察(不會讓番茄離開視線),也會先確認熱情的番茄會不會影響到別人。番茄大概是冒險性格,喜歡自己碰撞、嘗試。

 

 

一開始走一走還會回頭需要爸媽的鼓勵與肯定,那回頭望的眼神充滿信任,我們一定都笑臉迎茄,獲得微笑以後就信心滿滿可以自己勇往直前,於是番茄就這樣越走越遠,但都有在視線中(是要強調幾次)。

 

 

遇到害怕的事情會狂走向爸媽(還不會跑)撒嬌,也一定給她滿滿的擁抱。儘管可能會受傷,但我和韋哥都喜歡這樣處處嘗試的番茄,受傷沒關係我們會陪妳一起。

 

 

提著袋子到處走,走一走定期會回頭看一下爸媽,得到支持後就勇往直前。一旦鎖定目標有想拿的東西,例如別人的球棒,爸媽會趕快衝過去阻止,若撿到別人的球,會順勢引導番茄還球給別人拍拍手說好棒(番茄OS:人家是撿來自己要玩的,怎麼變到別人手上了?),對這個時期的孩子而言,別人的都比較好,就算爸媽自己準備,還是想要別人的。

 

 

番茄現在只要覺得自己在冒險/其實是心虛做虧心事,就會轉頭看媽媽,都是看媽媽,因為爸爸是玩伴,對番茄來說不具威脅性?如果媽媽點頭微笑,番茄會超開心笑呵呵,如果媽媽臉很嚴肅說不可以喔,番茄會惱羞成怒開始哭,或是快走過來側躺媽媽大腿撒嬌。不行的還是不行,但大部分可以,提醒自己原則要拿捏好,爸媽無形中一直在捏塑自己的孩子。

 

 

Kohut的理論提到,在嬰兒的世界,任何物體都是滿足自己自戀需求的供養者:

 

嬰孩在發展的過程中,總是一邊向前探索,一邊回頭尋求認同。空著雙手向前踏出一步後,他回頭尋找母親的眼神,母親邊拍手邊微笑,他終於滿足地再向前踏一步。 小孩需要不斷地被讚賞,全然地被理解,所有的炫耀,都有掌聲,所有的賣弄,都有微笑。母親就如同一面鏡子,涵容小孩的自戀,只要回頭,便能得到溫柔的回應。 

 

節錄自跟自己戀愛,郭醫師的腦中塗鴉

 

以前常聽老宋提Kohut那個媽媽傳達go ahead的鼓勵眼神,是be a good enough mother的起始,2010年看完Frida Kahlo自傳電影揮灑烈愛後,寫上這段(我的心得Frida Kahlo)

 

面對他人遭遇的不捨以及想像,是Kohut所說:母親看小孩往前行走時,轉過頭來望向母親的行為,包含了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和離開母親的焦慮,母親能夠理解到其中一部份不會講出來的情緒,但是會「當作」已經被告知,回答小孩:「go ahead」,這才是真正的「empathy」,並不是口說「我理解你的感受」的那種唐突的,感覺有距離的「同理」,而是似乎能以最直接的感覺接受到對方所欲傳達的訊息,以自身的理解再真實也再直接不過。這種進入到感覺中的「empathy」,是很難說出口的,對於語言的使用總覺得有些事情說出口就脫離原本的真實,那為何一定要說出口?

 

能夠在這段時期,讓番茄能充滿能量進行各種嘗試,希望能像韓良露的父母這樣,盡可能讓番茄不必壓抑自己心之所望。(詳見:深深尊敬從不管我的父母)

 

現在在學校和依戀關係缺乏的孩子相處時,我會盡力彌補那段缺失,直接點破告訴孩子,我看到你的擔心與害怕,我看到了、我知道了、我會盡我可能陪在你的身邊。

 

經常看到網路上有家長分享孩子疑似被誘拐、強行抱走的文章,在室外讓番茄進行這些嘗試的前提,必須是地點空曠沒有遮蔽物、番茄必須在父母的視線中,若百貨公司可能就不適合讓番茄跑這麼遠啦。

 

這一段有坡度,自從變成兩條腿動物後就不肯再爬的番茄,知道若堅持用走的會一直跌倒,決定暫時用爬的前進。

 

我都任意挪用、擷取、誤讀理論,選擇自己認同的部分,韋哥能和我同步有同樣的教育理念,就是我們所能給予番茄的----最豐厚的資產。

 

相關

小童的依戀關係

arrow
arrow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