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和專輔夥伴討論母奶媽的權力與權利
不約而同都遇到爸爸很想幫忙但沒有奶的困境
也想到前天和駐校心理師聊到同樣的話題
(一群工作性質類似的媽媽聚在一起真的很可怕)
心理師說她就是對依附理論裡的媽媽角色過重不滿
而堅持擠出來由爸爸全瓶餵
栗栗好像有點乳頭混淆
沒有很愛媽媽的捏捏
有鬆口氣的感覺

和輔導人相聚的好處
是我們都是那種很重視依附關係的媽媽
一邊談著親密的動人
一邊又擔憂著過於親密無法分化
都知道當good enough mother就好
但又知道彼此忍不住想成為全能母親的心情

 12  

  
每天都在累和忙,上班的好處是可以抽離一下。

來點無聊的讀書心得,都是一些本來就知道的東西但加上理論的依據佐證一下。

 

13
嬰兒
嬰兒的哭泣不是單純能用回應和不回應來處理,嬰兒哭叫的原因有好幾種,若是身體不舒服而被冷處理可能會習得無助,但若是輕微焦躁、無聊哭叫,延後回應有助於幼兒學習自行處理煩躁的情緒。所以最好的方式還是要觀察嬰兒哭泣的原因,但實在太難判斷了啊,乾脆先抱起來秀秀再說。

嬰兒的笑也是大腦的反應,是大皮質層神經系統活動興奮與鬆弛循環的結果所以沒有任何意義,但隨著發展開始會因為他人的回應被增強而產生意義。

有些人說被抱習慣、怎麼本來不用一直抱變成要一直抱抱搖搖其實和發展也有關係,如果擔心抱太多養成習慣,其實在依附四階段中,第二階段(6週-6、7個月大)的嬰兒會喜歡有人陪伴,而且任何人都可以, 接下來的特定依附期開始會依附主要對象,對陌生人感到焦慮也就是所謂的開始會認人。

要有開心的爸媽才會有開心的孩子,這種說法是因為幼兒的情緒會受主要照顧者的影響,幼兒的大腦活動會和主要照顧者類似,若主要照顧者憂鬱則前額葉處理情緒的區塊活動會減少。

 

9  
兒童
Erikson的自主行動與羞愧懷疑(二/三歲豬狗嫌):想自己嘗試與做決定,是外部控制到自我控制的轉變,如果主要照顧者能視幼兒自我意願的表達是正常的需求,有助於學習自我控制,增加能力感同時避免衝突。

 

7  

社會化--自律的發展
手足競爭:母親懷孕後三個月到新生兒出生後1-2個月,2-5歲兒童的兒全感消退得比不到2歲的幼兒多。衝突會在較年幼兒的兒童一歲半時大幅升高,建設性的衝突能讓兒童學習認識不同的需求、表達不同的意見。

睡眠
3-8歲的兒童25%有夜驚或夢靨的情形,通常會在6歲消失

 

回來上班最大的優點,就是又能撐起心理/物理空間開始進行閱讀。

 

買了兩本準備看的書,一本反省自己,一本療癒自己

母親這種病:現代人的心靈問題,可能都來自於母親?

文藝女青年這種病,生個孩子就好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