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了月亮上的男人 Man On The Moon
--安迪考夫曼


老實說我實在沒辦法理解他的創意,這部份有沒有人能跟我解釋一下呢?


如果將他套進Jung的人格面具模型理論中(又來了),他有一個面具,台前永遠分不清真偽的面具,以及台後沒有人知道的真正自我,我覺得這樣的人是很可悲的。


我覺得,在大面具之後其實還有很多個小面具,好多個細細小小的面具,在面對不同情境、人物選擇戴上不同的面具,真正最小最不被重視的最後順位,才是真正的自我。


當自我被忽視到幾乎不存在時,連自己也不清楚真正的自我在哪裡,那麼焦慮和無意義的感覺就會產生。


安迪考夫曼的方式就好像在欺騙,到最後沒有人知道什麼是真假了,我不知道他自己這麼做會不會感到快樂,或許他的表演把自我都一起融合了,只是沒有人知道而已,而沒有人知道的操縱感讓他得到自信,這些都只能用來猜測。


不過面具越少越好,越接近原本的自己,我想才能夠感到平衡及安全感,才能夠認同自己的存在吧。


前一陣子在新聞上看到金凱瑞,喜劇演員或是所有演員的悲哀,台前搞笑娛樂大家,台後卻無法平衡而據說得了憂鬱症,這是典型台前台後調飾出了問題,人格面具膨脹的結果:當自我去認同面具,不再認同於個人真正的本質,當個人扮演一個人,進一步相信這個角色時,他就會被認為矇騙。一方面是這個人矇騙其他人,另一方面則是這個人矇騙了自己。


我鍾心希望金凱瑞這個我非常喜歡的演員能夠找到真正的自我並尋回真正開心的感覺,也希望台灣電影不要再把他的片翻成什麼王牌之類的了(這又是題外話:>)



這裡有小電影主義的解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