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疫苗很不爽的臉。
父女粉紅裝。
番茄目前打的疫苗,除了剛出生在醫院施打的B肝第一劑,及滿月回診時施打的B肝第二劑,照理說滿月時還要打卡介苗,但爸媽睡太晚錯過了時間,加上後來新生兒篩檢初檢沒過不能打,等複檢過時間已經一直一直衝走,只好來趕進度。
十週時番茄健康檢查
2m13d
體重7.2 kg PR97
身高62 cm PR87.5
小胖妹無誤
打針前一秒後一秒都在睡
厲害!
雙滿月要注射的疫苗
活性疫苗
防護力較佳,但施打後的照護要較小心
卡介苗,出生滿24小時、寶寶體重滿2500克就可以打,政府補助,陰錯陽差拖到現在才打。一般診所一開封有20劑,要在兩小時內打完否則會失效,要在特定的時間才有開放,所以不是每間診所都可以施打,且固定時間開放,要先電話確認。我們選擇的診所只有每周三下午三點到五點才能施打,錯過就要再等一週。
死/非活性疫苗
和活性疫苗相比危險程度較低,但預防效果較差,所以才需要分好幾劑施打
五合一第一劑,滿兩個月時施打,間隔兩個月打第二劑,政府補助
肺炎鏈球菌第一劑,滿六週可打,間隔兩個月打第二劑,一劑3100,一歲以上政府有補助
103/12/18更新:疾病管制署計畫明年起「13價結合型肺炎鍊球菌疫苗」(PCV13)將納入常規疫苗接種項目,也就是明年出生的寶寶,家長不必自費施打肺炎鏈球菌啦(點我看新聞報導)
輪狀病毒第一劑,滿六週可服用,間隔兩個月服用第二劑,共兩劑一劑2300(還有三劑版的但醫生說效果差不多)
(詳見疫苗種類)
除了卡介苗,其他錯過施打時間會擋修很麻煩。嬰兒預防接種時間表。不定時要把寶寶手冊拿來翻閱才不會錯過。
打針前的準備
打針前醫生先作詳細的健康檢查:量體重、身高、聽心跳、檢查口鼻等,確定番茄有沒有感冒的症狀(建議帶小孩看醫生以好穿脫的衣服為佳),每次施打疫苗都要簽同意書,護士把我抓去講解照護方式,由茄爸看番茄打針。
疫苗施打到底需不需要間隔一段時間眾說紛紜,護士說至少要隔兩週,一個月為佳,嬰兒若有不舒服的反應,例如發燒,才能知道是由何種疫苗引起,但醫生卻說若疫苗是死的,一起打沒有問題(甚至建議我們通通一起打比較好)只是怕小孩會痛,搞得我們好茫然,養小孩真是不斷選擇的過程。
疫苗到底能不能混著打,黃瑽寧醫師這麼說:兩三種疫苗要就一起打,大部分的非活性都可以一起打,隔一天兩天三天都沒影響,但如果是活性跟活性就就相隔一個月,詳細請看我的《唉唷!這些惱人的小麻煩》有寫得很清楚。
目前除了公費規定的注射外,我們打算給小番茄注射肺炎鏈球菌和輪狀病毒,這兩種自費疫苗是大多數爸媽的選擇,因為罹病的危險性較高。肺炎鏈球菌今年一歲以上的小孩施打有補助,但一歲以前施打的三劑一劑約三千,擔心莫非定律的爸媽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多會願意付出這筆,韋哥質疑一歲以上的限制是廠商和政府之間圖利的行為,光是打疫苗就有好多功課要做呢!
打針的部位在大腿,不能揉,打完以後局部紅腫明顯,但無身體不適,用冷毛巾冷敷可以改善紅腫的現象。
此細菌平常待在呼吸道上與母體相敬如賓?相安無事,若有感冒症狀造成細菌增生時就會發病,擴散到週邊組織可能變成中耳炎、肺炎、鼻竇炎、腦膜炎、骨髓炎甚至引發敗血症,今年已有幾起死亡案例。13價的價指的並非價格,而是疫苗的防護力,可以阻擋的細菌種類數目,價數越高代表保護範圍越廣,台灣目前給嬰兒施打的有七價、十價和十三價,想當然耳父母會給孩子施打防護力最高的十三價,但十三價好像是去年才引進,有些媽媽在網路上說醫生建議前三劑打十價、第四劑再打十三價,但大多數人直接全部施打十三價。
至於分開打的原因,黃醫師的說法是,這兩種各包含不同的防禦措施:10價有針對中耳炎的防禦力,兒童得到中耳炎的機率高,致死率低,13價針對最毒的19A病毒有防禦力,但會得到19A病毒的人數相對少。為什麼沒有又防中耳炎,又防19A的病毒?這樣的選擇實在是讓父母左右為難。也就是如果打10價,可能就沒有19A的防護,如果打13價,可能沒有中耳炎的防護,只能二選一?所以有些父母會選擇混著打,先打10價針對發生率較高的中耳炎有了防護,再打13價對19A也有防護。
隔不到一週我們很趕進度的補打卡介苗和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為口服疫苗,預防病毒性腸胃炎,雖致死率沒有像肺炎鏈球菌那麼高,但因五歲以前的兒童得到的機率非常高,會上吐下瀉很不舒服,因此覺得還是打一下好了。疫苗分二劑(一劑2300)和三劑(一劑2000),醫生說防護效果差不多,多數人打二劑,於是我們就從眾了。為避免嬰兒服用後吐奶把疫苗一起吐出來,前後半小時不能喝奶,很乖的兩個小時前喝奶。番茄的身材照例又獲得一陣歡呼(好大),打針時哀一下就沒哭了,神經也太大條了吧。
量身高體重
應該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施打卡介苗的痕跡(被稱作卡疤),是用來預防結核病的發生,施打後透過輕微感染對人類型結核病產生免疫力。一直被護士質問我們為什麼卡介苗還沒打,讓我們好緊張,雖然台灣現在不是肺結核的疫區,但注射卡介苗似乎相當的重要,大概和嬰兒致死率高非常有關係,醫生還警告我們盡量不要讓小番茄和太多大人接觸。
接種後一到兩週在接種部位有紅色小結痂,會變大發癢,四到六週可變成膿泡或潰瘍,不可擠壓或包紮,只要保持清潔,用無菌紗布或棉擦拭即可,經二到三個月潰瘍自然癒合,洗澡照往常洗,洗完擦乾就可。
103/06/19
日本施打卡介苗的工具
最近看疫苗接種安全監督組織的介紹,才知道台灣對於卡介苗的施打政策是有很大的問題,卡介苗因為是活菌,生長緩慢,副作用併發症出現的潛伏期也比較長,在日本會等孩子免疫力比較齊全的三到六個月時才建議施打,並且使用像是九根小釘子的器具避免接踵太深,在台灣每年有25-30為嬰兒因為接種卡介苗產生嚴重的併發症:高燒不退、四肢癱軟無力無法自行走路、脊椎受損。如果覺得接種有防護力較為安全,或許可以自行評估接種的時機,我們家番茄因錯陽差到二個多月才接種卡介苗,目前為止一切狀況良好甚至手臂也沒有流膿哩!但爸媽的功課永遠做不完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