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  

去年開始,我爸著手寫起長長的個人歷史,總共15多萬個字。

雖說是個人,但得以看到過往的農村生活,貧窮的農村青年如果不是念有學費生活費補助的師院/師範體系無法繼續升學或是得賣田地的現實,而現實是即便如此,教育資源也是男優先於女的不平等。

據我爸的描述,童年的家是用「夯土」所蓋成,「夯土是用木頭或木板先築好牆面,再將黃土倒在其中,以石錘打固打實,黃土之間沒有了空氣,會緊密的結合在一起,面對風吹雨打的那面牆還「粘」上稻草以隔絕雨水….. 土蜂會在屋內外飛進飛出,並在土牆上鑽洞;當看到土蜂飛進洞內,我們小孩頑皮地把洞口堵住,不讓土蜂出來;不久土蜂卻從旁邊的洞口鑽出來,原來土牆裡的「蜂道」四通八達,是堵不住土蜂的」,睡覺的床是木板床加草蓆,冬天再蓋上稻草,睡覺會發出悉悉蘇蘇的聲音,比較麻煩是容易被跳蚤攻擊。

接著青年好不容易北上到台北念書,接著到外島當兵、然後認識我媽、再進入學校開始教職,也是看我爸的自傳才知道,以前的公費生分發到學校以後,萬一該科職缺滿,必須被迫選填任教其他科目,以我爸為例明明英文超爛,但卻因為缺額的關係被迫擔任英文老師(還當過國文老師)。

後半部多是當老師的心得,讓我知道我爸是真的超級熱愛教學。這本自傳讓我更了解我爸的為人,我特別喜歡前半部對過往農村生活的描述,看得非常過癮。

我爸想要出版,想請問有沒有出版業界工作的朋友能給些建議?如何出版?有沒有可能投稿給出版社?如果自費的話要怎麼準備?

以下為其中一個章節

第十三章、飼養的家禽及家畜

3  

家住在鄉下,周遭都是農田,連腳踏車都要牽到大馬路上才能騎,很不方便。正因為住在鄉下,家裡有田地,養過雞、鴨、鵝、火雞、豬及牛等家禽與家畜;所以家裡有雞舍、鴨寮、豬欄及牛欄。逢年過節的雞肉、鴨肉都是自己養的。

我們家養的雞和鴨,在稻作小時採圈養方式以免踏壞秧苗;即將雞鴨白天趕到雞鴨露天的外舍,約十坪大空間,四周有二公尺高的竹子圍繞而成的柵欄,傍晚時再趕回到室內的雞舍鴨寮。等到稻子稍大,不怕重踩時,則放任雞鴨到外四處流竄覓食;原則上到了傍晚牠們都會自行回到雞鴨舍,所以那些「放生」的雞鴨活動力十足,「滑滑嫩嫩」特別好吃。


雛雞多半是自己家養的母雞下蛋孵出來的,母雞照顧小雞時千萬不要太靠近他們,否則母雞以為你要欺負牠的寶貝,凶狠的很。我們餵食稻穀時,母雞會在旁一直咯-咯-咯-咯(輕聲)地叫,尖尖的嘴巴假裝在啄食,其實是在教導小雞來吃,若有其牠動物靠近,母雞會展翅進而追逐將牠們趕走;若聲聲是急促地咯-咯-咯-咯-咯-け(拉長),通常是母雞下完蛋後,呼喊公雞前來相好地叫聲。至於公雞,每家只留一隻,每天清晨4、5點會啼叫,其餘的要閹掉雞睪丸,否則整天雄赳赳的,想找母雞,會長不大,且未閹的雞,腥味較重;一般家裡養一隻公雞,太多則會「雞舍不寧」。閹雞是請閹雞師傅來閹,取下來的雞睪丸甚是美味,有時閹雞者沒注意,雞睪丸未取乾淨,那這種雞就成為「娘娘雞」了,叫聲跟公雞有所不同,往往叫一半聲音會出槌,不過的他的口水聽說可以治蜈蚣之毒;有次我在山上放牛不小心被蜈蚣咬到,祖母就趕緊捉那隻娘娘雞,用牠的口水塗抹傷口,果真消腫又消毒,傷口沒事。


養過一次火雞,叫聲可怕,還會追人,有次火雞看到小弟穿紅色衣服,追了過來,他馬上抬起腳說:看我的中國功夫,結果被火雞啄了幾下,從此他看到火雞老遠就躲開,不敢再去招惹。


雛鴨子通常是從市場買回來的,小鴨放養到田裡要注意老鷹,以免被叼走;傍晚要去田裡將牠們趕回鴨舍,稍大後,到傍晚大多會自動回到家,若鴨子沒回來我要負責找回。讀國中後這種小事就由弟妹們分擔了,因為我改擔任更重要的工作,照顧牛兄弟去了。有一年稻子已稍大,「鴨却無聲」消失在濃密的稻田裡,找好幾天沒找到,完全失去蹤影,最後放棄了,只好再買一批小鴨。結果三個多月後那群失蹤的「小鴨」自已回家了,一隻也沒少,牠們在外遊蕩了三個多月,回來時都已肥滋滋的,讓我們省了「飼料費」,憑白多了一筆意外之財。


養鴨有許多好處,蛇怕鴨糞,比較不會在房子四周出現,否則,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劇毒的蛇如百步蛇、雨傘節、眼鏡蛇及錦蛇等在家附近出沒。再來鴨子會把田裡的雜草、田螺清除掉,有助於稻子的生長。它的缺點是要宰殺的鴨子碰巧換毛時,很難拔除,我們又不會用瀝青或化學藥劑的拔毛劑來除毛;再來身上若長有瘡者不可吃鴨肉,否則會更嚴重,不易痊癒。家裡養的母鴨也會生蛋,媽媽常將多餘的鴨蛋做成鹹鴨蛋,咱家的鴨子平常放生在外,都吃一些蔬菜、青草、田螺、稻穀之類的營養品,幾無腥味,鹹鴨蛋的蛋黃紅紅的,還會流出油來,美味極了。


養豬主要是補貼家用,而且讓廚餘有去處,不會浪費;當然只靠廚餘是不夠豬吃的,有時還要買飼料大餅,每天削一些與豬菜(即地瓜的莖葉)及地瓜煮熟後,混著米糠給豬吃,讓牠們的「頭好壯壯身體胖胖」。


通常會留一塊地專種地瓜作為豬的食料。地瓜的藤莖葉要先剁成約四、五公分長,再用大鍋摻雜飼料煮熟後餵食,媽媽會挑沒有瑕疵的地瓜讓我們嚐嚐,有時真會吃到香噴噴,又大又美味的水煮地瓜。想想,以前地瓜是給豬吃的,窮人家沒東西吃,只好吃地瓜,有錢人是不屑吃的,地瓜也很便宜;現在地瓜貴鬆鬆,抗氧化又防癌,一條地瓜動不動就四、五十元,真的不可同日而語呀。


有段時間家裡也養了一隻「母豬」,母豬生下豬仔後留下三、四隻飼養,其他的則出售給養豬的農家。當時母豬受孕,不是人工授精,而是請專人來「牽豬哥」,請「豬哥」(種豬)「真槍實彈」來達陣。牽豬哥和牽牛的方法不一樣,牽牛是將繩子套在牛的鼻孔上,前拉後趕的方式牽引;而牽豬哥,是「豬哥」走在前頭,「牽豬哥」的人,用竹鞭鞭趕引導「豬哥」,向目的地前進。身負重任的「豬哥」,駝著精壯碩大的「武器」,一路上左搖右晃搖搖擺擺,又神采奕奕的到「買家」出任務。大家看那滿嘴口水直直流的「種豬」,都異口同聲說「真是名副其實的"豬哥"」


客家義民廟做醮十四年輪一次,我有記憶以來參與過三次,到2017年則是第四次了。以前的人比較重視這個節日,所以家家戶戶幾乎都會養「神豬」,第一名的神豬超過一千斤;我們家的約重四、五百斤,都是自己親手飼養。義民節在農曆七月二十日,養神豬要特別注意,到後期神豬體重太重,無法站立、走動,完全須由人工餵食,還須定期幫他翻身,對於一千多斤重的龐然大物,也算是重大工程。飼養神豬需二十四小時不能間斷的監視著、看護著,太熱要不定期給他灑水降熱,甚至拜請神明保佑,不能生病,有的在義民節前不幸「作古」,那真是欲哭無淚!然而時下愈來愈重視「動物權」觀念,對於動不動就上千斤重的「神豬」,是否有「虐待動物之嫌」,引發爭議與討論;這也是傳統民俗文化與動物權之爭的問題。


牛是農家最忠實的好朋友,二伯家養黃牛,我們和三伯家合養一頭水牛,每個月輪流照料;輪到我家時,讀大學以前幾乎都是我和媽媽在照顧;農閒時白天要將牛牽至有草的山坡地,用二十多公尺長的繩子綁著,下午再更換地方放牛吃草。若是夏天中午時段還要把水牛牽到河中,讓牠在河裡泡水消暑,三、四點再放牧在外,傍晚時再把牛牽回到牛欄。每個月輪換時要把牛欄清理乾淨,會有上噸的稻草和牛糞混雜在一起,需挑到垃圾場或直接挑到田裡當有機肥料。


牛隻半野放在外,無人看守,若綁得不牢靠會鬆脫,那就不得了;好幾次因為粗心鬆脫了,跑到很遠的地方,有時離家十幾公里外,把別人家的稻子踐踏蹂躪一蹋糊塗。在鄉下若看到牛隻走失,一般農家都會「收留」起來,等失主來「認領」。二伯搬走幾年後,空著的房子柑姑姑搬來借住,她也養一頭水牛,牛欄和我們的相鄰,有一次我沒綁緊我家的牛,鬆脫了,和隔壁姑媽家的牛打起來;可能有頭牛當時正逢發情吧,猜猜看誰家的贏,哈哈是我們家的,因為表哥把他家的牛綁得牢牢的,行動受限,所以打輸了。

 

牛和牛打架,絕不可輕易靠近,十分危險;有一次,我們家的牛在田裡和別家的牛,互看不順眼(通常同性相斥較會互鬥),鬥了起來,爸爸硬拉著牛繩不放手,要把牠們分開,結果牛更發怒用力一甩,把爸爸甩到空中再摔飛落到十多公尺遠的田裡,還好那時田裡都是水,上天有保佑,只受輕傷。


以前做農事,耕田、犁田、打田等整地,都需要牛來幫忙,日子久了牛也聽懂我們的簡單話語或手勢,罵牠還會轉過頭來瞪你,過累時還會嘆大氣,來喚起主人的注意與疼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