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133  
什麼樣的行為是霸凌(Bullying)?準備教甄時背了教育部的定義,是一種長時間、連續性、對特定對象構成(生理、心理)傷害的行為,包括肢體霸凌、語言霸凌、性霸凌、關係霸凌、網路霸凌等多種不同形式。

 

為什麼要從定義下手,和語言的自由度有關,例如語言霸凌和批評有何不同?我的理解是一種個人的汙衊行為、是一種動用影響力去造成對方生理、心理傷害的行為。

連續兩年四月,我都和五年級大朋友分享葉永鋕的故事,今年的課程設計稍有調整,第一節課從青春期身體的變化開始,帶到性別的生理限制以及社會風俗形成的刻板印象、偏見與歧視,討論為什麼講「性別」不講「兩性」、某些國家女性為男性的附屬品,當然還有社會對男性角色期待所形成的壓力,帶入最近的時事新聞去討論,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夠開放的去接受社會上各種人的不同面貌。

 

推薦:蔡阿嘎和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合作的性別平等小學堂影片,一系列有好幾集我都下載下來,小孩看了很有興趣,但還是需要再稍微講解


我覺得我講太多了,短時間想塞太多東西,第二節課說了不符合社會主流性別氣質而被性別霸凌的--葉永鋕的故事,二十年前的四月,那個愛唱歌、溫柔、體貼的大男孩,為什麼必須在上課的時間去上廁所、為什麼回不了家的故事。

大部分的孩子聽完會很義憤填膺,面對一個生命的失落,他們最在意的是想知道兇手是誰,會想在學校裝設監視器、會期待有陰魂不散的鬼魂報仇。

 

葉永鋕的媽媽說不希望再有第二個媽媽像自己一樣痛苦,像葉永鋕類似的案例一定不止一個



其實,大部分的人是旁觀者。

生命中或多或少都曾看著身邊的人被霸凌吧?小學時那個身體髒髒臭臭的男生、國中時那個功課很好瞧不起人的女生(我是亂舉例喔不是自己的例子那太敏感),有些時候是這個人不符合主流喜歡的特質,或有一些不討喜的舉動,更多時候是帶頭的人看不順眼(羨慕?沒理由的排斥?),還有很多時候導師(自覺或不自覺)就是帶頭霸凌的加害人。


害怕成為下一個受害者、覺得好玩,小學畢業紀念冊寫上嘔(吐的對)像是一種潮流、盲從的行為,隱約懷疑可能對他人造成的傷害卻還是寫下去,沒有想過對對方會是一輩子的傷痛。大學以後偶爾會有朋友向我透露過去曾經被集體排擠、忽視的痛苦經驗,造成對人一輩子的無法信任,我都不知道該怎麼說,我自己也曾經是那個冷眼旁觀的人,或是不自覺動用自己的力量影響他人與周遭身邊的互動關係。

是為了保護自己,受傷的不要是我。

提醒孩子們,可以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釋放關懷與善意,公平正義不一定是直接跳出來讓自己也深陷危險中,想想霸凌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有時候只是欠缺一個多想一想的時間,缺少一個人告知與提醒事情的後果有多嚴重。

網路時代來臨

同事曾和我討論,該不該給念高中的兒子擁有智慧型手機?我說我無法回答,我也即將面臨這樣的問題。以前還可以控制孩子3C的使用,現在是不得不給孩子使用3C的被控制。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不能沒有網路,同儕都用Line、FB聯繫,沒有網路就是與人際網絡斷裂,沒有共同的話題等於被疏忽與冷落。

但網路的匿名性很可怕,上學期處理過兩起網路霸凌事件,六年級小孩在FB成立反○○○的社團,從一開始的不滿演變成惡意中傷,與孩子們談,他們說:我後來就知道這樣怪怪的不對,但不知道該怎麼停止。後來被導師下令刪除時,孩子的表情明顯鬆了一口氣。匿名的群眾力量非常可怕,他看起來不用對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讚就是一次被認同的滿足,而且一旦負面訊息出現,累積的速度、厚度密集之快令人無法想像。

連結
最早著名的網路霸凌受害者--陸文斯基
最近的炎亞綸

嘲笑的語氣就可能構成強烈的傷害,每個人對文字的解讀不同,後果的嚴重性非被傷害的當事人,難以想像。


可以互相提醒、抑止這樣的行為,但我更想要告訴我的孩子如何堅強起來,當一個有能量面對挫折的人,霸凌的行為不可取,但面對他人惡意的傷害,如何不追求完美的自己,安然放置自身,多愛自己,就可以不能麼在意眾人的注視。

不是絕對性的天秤兩邊,很多是中間人際互動的取捨與拿捏,是一輩子艱難的課題。

 

去年的分享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霸凌 葉永鋕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