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只要開始真正急迫需要唸書或趕報告的時候就會腦袋一片空白,所以如果可以的話習慣先把報告作完,一點點內容的書要分好幾天一邊摸一邊唸心才會安心,奈何天老不從人願。

記得國中和高中,每次一到大考前我就會焦躁到完全唸不下書,因為平常就考了許多小考,考試內容也不是完全不會,只是要把先前不懂或老是搞錯的知識釐清而已,可是這個時候我常常會進入完全無法專注的狀態,特別是到了三年級復習考的時段,對我來說簡直苦不堪言,那些已無新鮮感且枯燥的內容,必須緊緊抓住細細分辨,實在是天大的折磨!!!所以往往會在考試前一天完全不唸書,反而看完一本本來可能要花好幾天才讀得完的小說。上了大學以後因為沒小考大部份都臨時抱佛腳,都是在極度緊急的時刻才把理論硬吞進去,自然沒那些閒情逸緻去看小說了,不知道是不是因此上大學看的書反而比國高中時候少呢!!

這幾天待在家裡也是一直感到煩躁,背了幾個日文單字便開始坐不住,晚上甚至無聊到跛著腳開始大掃除,掃完心情好才有心思唸書。所以我昨天忍不住看了擱放很久的「傲慢與偏見」。



我喜歡這一幕,完全符合戀愛的幻想!

第一次看珍‧奧古斯汀的這本小說是國中的時候,對當時的我來說是有著囉嗦家庭的愛情故事,並不了解書名傲慢與偏見的含意。這部電影還算忠於原著,許多台詞根本就是照著小說唸出來的,還有用細微的部份去表現故事中每個人的性格,其中最明顯的是Mrs. Bennet一天到晚喊神經痛讓我印象最深,是勢利又膚淺的太太;Mr. Bennet則是Bennet家中最明理的人,但因為脾氣好又不想家裡鬧得雞犬不寧而不太發聲、Mary和Kitty的花癡,至於Lydia 這個喜愛唸書與鑽研知識的女兒只有在彈琴那一段被稍微表現出來,其中Collins的自大無知與自卑我覺得比電影中的還要再更可笑一點,這一段也是很精彩的插曲。

Jane和Charles Bingley都是性格沒有主見的人因此容易受人左右,Jane不敢把感情表現出來是致命傷;Elizabeth和Darcy這兩個因為個性高傲相信自己而容易對他人產生偏見與誤會,在電影裡我也覺得不夠強烈,畢竟要把幾萬字的小說濃縮成兩小時的電影,一些細節還是必須被省略!我想如果能在大螢幕上看英倫風光應該更好,不過我想像中的這部電影應該更多英倫美景的,有點可惜,像這類浪漫故事電影應該可以多拍些壯觀的風景。此外電影刻劃了個性,但對於當時社會階層僅以Caroline Bingley的不屑和Lady Catherine De Bourgh的反對帶過,電影給人的感覺Caroline的反對是因為她自己喜歡Darcy,其實不只是她的私心,她也瞧不起庸俗又不有錢的Bennet一家人,至於目中無人的Lady Catherine De Bourgh就更不用說了,在十九世紀初的英國社會,我想能夠成功克服階層而執手一生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雖然電影多少把這段艱難的過程簡化,不過也道出珍‧奧古斯汀想以女性之姿反抗社會的決心。

另外有點可惜的是Darcy的角色充份顯現他只是配角而已,不夠表現出Darcy的傲慢和銳氣,到後來和Elizabeth告白後就開始越變越呆,而且髮型越來越怪〈頭看起來越來越扁.....〉雖然有為愛癡狂迷人之處,可是表現卻不夠有張力。

我覺得還有一段很重要電影中沒表現出來,Elizabeth在知道自己的偏見誤會Darcy以及Darcy向自己示愛,卻不知如何和姊姊開口這段的內心爭扎,完全表現出她的內心其實是不想認輸的,所以她不知該如何開口,也不知如何向最親近的姊姊談心事。

珍‧奧古斯汀的另外兩本小說《理性與感性》、《艾瑪》都可很明顯看出她寫作的一貫風格,可是實在有點太碎碎唸了,其中我在看《理性與感性》時一直會忍不住和《傲慢與偏見》搞混,故事的場景好像,只不過少了勢利眼的媽媽,主角的個性也比較溫和一點,內容著重在父親死後家產必須留給外人,因此母女生活窘困等等等之後延伸的愛情故事,這兩本我都沒看完,我還是覺得《傲慢與偏見》最精采。

《傲慢與偏見》以前也有被拍過電影,好像還有BBC影集,不過根據黃老師的說法電影版拍得庸俗到不行,根本沒抓到男女主角的精神,現在新拍的我覺得還算不錯,只是有點雜亂,因為小說故事內容本來就有點複雜,不知道沒讀過小說的人看這部電影有什麼感覺。〈配樂還滿好聽的,另外我不是很喜歡女主角Keira Knightley笑起來的樣子說.....


這是1995年的版本


古早版
不知道哪一個才是BBC版,BBC版的風評好像不錯!


珍‧奧古斯汀終其一生都沒結婚,我想或許她就像Elizabeth一樣,個性高傲〈對我來說這並不算貶抑詞〉所以就像Mr. Bennet所說:我很難相信有任何人配得上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