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言的蝸蝸,這是上禮拜天氣比較冷的時候,這禮拜通通穿短衣短褲吹冷氣啦)
最近這天氣太恐怖啦,番茄半夜熱到睡不安穩都需要冷氣隨侍在側,更是生命中首次面臨有點嚴重的尿布疹,看起來好癢好難受。
高中同學分享尿布疹的成因和尿布太久沒換累積細菌有關,尿布的品質,除了吸水、乾爽外,抑菌力也很重要。從上個月開始番茄從白幫改換大王境內,版型比較合不再有勒大腿的狀況,只要有尿也一定馬上換。
對付尿布疹晚上睡覺用貝恩膚屁屁隔天就好了,希望不會再出現,雖然母奶至今與MC好朋友失聯已久,但還記得夏天包覆衛生棉的悶熱感,也打算番茄暑假在家裡可以減少包尿布的時間,至於戒尿布則是隨緣不急。
即將跨過一歲三個月的番茄
突然愛上吃小橘子、蓮霧,重拾對水果的愛
番茄最近很愛幫小蝸蓋被子
語言的最初是用來表達的工具
語言模仿期的番茄能連結越來越多意義,能夠明確指出爸爸、媽媽、阿公、阿嫲、腳、鞋子、尿布、褲子、寶寶(小小兵)、狗狗(所有的動物)、捏捏(所有身體上的凹與凸)、蝸蝸(老皮和小蝸都被叫蝸蝸)
動詞會說坐坐、抱抱(要求陪玩)、開開(想玩玩具自己打不開時),鞋鞋有時候也是動詞,知道穿鞋穿外套可以出去會很主動
說到語言學習,原本有克制避免說娃娃語,覺得鞋子就鞋子講什麼鞋鞋,但跟著番茄重新認識語言,體會到語言最根本就是溝通的工具,對現階段的番茄來說,能夠進行有效的表達是重要的,因此容易發音的疊字不需要避免,能溝通就好,我們能夠知道番茄說褲褲,是指所有的衣服,我們會告訴她衣服,但不強迫她一定要和我們說一樣的,但曾經在路上聽到有阿嬤問孫:你愛愛嗎,應該是想問孩子你可愛嗎嗎?硬要把可愛講成愛愛,實在是嚇死我和韋哥XD刻意的疊字當然更沒有必要。
同樣的,所有有毛的動物都叫狗狗,所有的貓都叫蝸蝸,我們會和他說正確的名稱,但不勉強,更不會用批評的語氣糾正她,小童的學習從類化開始,一開始透過這種過度類化的方式認識世界,漸漸的才開始長出區辨能力,不需要著急。
喜歡洗澡前脫光光的時刻,躺在枕頭上很陶醉的樣子
聽到換布布會躺下等換尿布(但還是會亂扭)
聽到穿鞋會坐下等穿鞋(超級期待)
聽到洗嘴嘴會張嘴(但還是討厭刷牙)
聽到好棒會立馬自己拍手
看到電梯會知道可以下來走
離開電梯知道會被爸爸抱下樓手會自動張開
想回家或吸奶會對別人說掰掰
有欲望時會到處指著東西說這個、那個
不想被碰到時會撥開爸媽的手說欸修
回阿公阿嫲家則是會對阿公說嫲(要回家找阿嬤的意思)
和她說不可以、不能拿大多時候能接受放開停止動作
不確定能不能做的事情,會先用眼神徵求爸媽同意(如果獲得同意會超開心超滿足的笑)
知道什麼時候需要放開捏捏
除了語言模仿,也熱愛動作模仿
早上媽媽打死一隻蚊子,番茄出門前就一直在家裡跟著拍手打蚊子,和拍拍手的拍明顯不同
我用手指自己的身體說這是媽媽,番茄就也一直用手比劃自己的身體說媽媽
看到媽媽揉眼睛、小姐姐拉眼皮扮鬼臉,番茄也一直戳自己的眼睛(驚)
韋哥上禮拜天早上自己和小童奮戰
小童打爸爸、出現哭鬧行為,韋哥馬上板起臉來告訴番茄
哭鬧不能解決問題,番茄打人時讓她知道「妳這樣讓我很不舒服」
番茄也真的停止哭鬧、停止打人的動作
不要以為小孩還小聽不懂,其實他們都知道,只是剛開始學習人類的語言,不知道怎麼表達(是說很多大人學語言學了幾十年也不會啊)
不被愛的恐懼
說到表達
看到有部落客提及每次小孩之間吵架,小的就會一直狂哭哭一下午
大部分時候都冷處理,有一次真的受不了,問孩子到底要媽媽怎麼辦
小孩回:我要你愛我
我自己身邊就有好多這樣的孩子,你罵我、你不理我就是你不愛我了
大人都知道事情不是這樣(是吧?)但對孩子來說,不被愛的恐懼是非常真實的
所以我非常建議,不要以為小孩不懂,或者不要以為小孩都應該知道爸媽的愛是永恆
犯錯了不只是施予懲罰,一定一定要告訴孩子為什麼會被懲罰
一定要讓孩子知道,爸媽不理你不是不愛妳
而是你這個行為,或是這樣處理情緒的方法
讓爸媽或其他人覺得困擾
並且最好能陪伴孩子一起找到面對負面情緒的替代方法
(我果然是老師,還教人家怎麼教小孩,真不害羞,不過在學校我也是這樣告訴導師,面對哭鬧不休不理越哭越大聲的孩子不要只是採取忽視法,還要加上告知原因、找尋替代方案的過程,孩子才不會有被拋棄的感受)
扯遠了,回到番茄身上
在阿公阿嬤家和小姐姐玩
小姐姐拿什麼番茄就也想要什麼
告訴她不能拿姊姊的東西,如果想要玩,要姐姐點頭說可以才能拿
沒有一定要大的讓小的,孔融讓梨是很奇怪的故事
東西是誰的就是誰的,所有人都要尊重擁有者的意願
這是物權觀念建立的第一步
最近想要幫番茄買磁鐵書,也想要拿貼紙來玩
遊戲有遊戲的規則
但不一定要遵守
在和學校的孩子互動時也是如此
大創買的椅子疊疊樂可以是疊疊樂比誰疊得高,也可以顏色分類,也可以是扮家家酒的媒材
停車益智遊戲可以照規則想辦法移動車子,也可以照著卡片上排車子的順序
積木可以拿來組裝成車子、房子、動物,也可以拿來當疊疊樂
這是孩子教我的
規則是規則,遊戲是遊戲
從遊戲治療學習到的這些不只是治療,是普同的觀念
與孩子陪伴也是如此
看孩子如何反過來陪伴父母,展現小腦袋的創意
制約其實就是最初期的學習
孩子邊在制約中認識世界,同時透過創意延展各種可能
如何拿捏其中的分寸,也是父母的學習
更重要的是
小童終於準備登陸地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