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又有機會來上黃盛璘園藝治療師的課,先來和這間學校的羊咩咩打招呼,也好希望學校有小動物的存在(大動物更好)
上學期有上過三堂,這次一開始黃老師也是先介紹園藝治療的概念,介紹美國Alice Water治療師的校園菜圃
Alice Water
年輕時反戰嬉皮的Alice Water是將園藝治療帶進校園的重要推手,她因為推動「校園菜圃運動:從種子到餐桌」計劃成為「大師級」人物,一開始是因為住家附近的金恩中學有一塊空地要被改建為停車場,Alice Water認為該地停車需求沒有那麼大,極力爭取讓這塊地變成校園菜圃,後來還發展成有自己的餐廳,蔬果來源都來自校園的有機農園,所得運用於校園菜圃的推行。
Alice Water1996年創立了帕尼斯基金會,在公營學校開辦課程,推動「能吃的校園計畫(Edible Schoolyard Project)」,讓學生們從菜園、校園廚房、食堂參與種植和烹調的工作,這個計畫成功地在孩子的心中播下對食物價值的種子,拾綴起斷線的食物歷程。(資料來源:吃當季、食在地 舊金山有機農場的慢活美味)
黃盛璘老師整理校園需要菜圃和廚房的20個理由
- 菜圃和廚房提供一個了解感官和生命循環的場所。
- 它提供學習合作的機會
- 感官之經驗成了學生學校生活之一部份
- 菜圃和廚房讓學生面對食的文化,並將學校社區化。
- 提供老師和學生交流溝通的機會。
- 創造設計機會—從教室到慶典。
- 讓學生了解食物對生命的作用—廚房和菜圃可增加營養和健康食物。
- 讓學生了解食物是怎麼來的。
- 廚房和菜圃可成為學習課程。
- 促進社區的參與—它可連結社區義工、父母等。
- 提供生活技能,例如園藝和廚藝。
- 廚房和菜圃讓老師增廣教學課程。
- 美麗的廚房和菜圃空間,連結了學生和學校。
- 它們提供了儀式和慶典的內容。
- 它們提供了嚐試的機會,例如嚐試新的食物、事物、活動和交友。
- 學生對菜圃的價值觀—他們引以為榮的責任心、減少惡意破壞。
- 增加學生的觀察力。
- 在其中增進字彙與詞句。
- 提供統合課程。
- 學生在其中可觀察到生態原則的運作。
更多園藝治療的歷史可參考黃盛璘老師在心靈工坊出版的專書:《走進園藝治療的世界》
簡單介紹完Alice Water的校園菜圃以及其教育意義後,就是動動手時間啦
第一個活動是挑豆子,上次也有帶過,平常我們太仰賴視覺,但若沒有了視覺,如何靠觸覺區辨豆子。
先挑紅豆綠豆
再加入黃豆挑出黃豆
再加入黑豆挑出黑豆
這時候錯誤率很高了,黃豆和黑豆好難分
最後加入豌豆,超難
紅豆比較滑、豌豆粗一點,大小乍看之下豌豆比較圓、黃豆比較扁,但都會有落差,大的黃豆和小的豌豆根本長差不多啊
是個很好的五感體驗,用鼻子去聞味道也有細微的差異。
再來用彩色膠帶裝飾自己的植栽盆
這是菜的種籽,以台灣而言適合播種的季節為春秋,春天多瓜果,夏天多葉菜類
這是適合秋天種植的蔬菜,有香菜、青江菜、茼蒿,老師說日本茼蒿比台灣的好種些,青江菜很嫩容易長蟲
香菜的籽是圓形的,種之前要先搗碎
回家種青江菜,才一天已經發芽囉
再來使用寶特瓶做這個植栽盆
從上面往下剪大概三分之一瓶身
蓋子的部分戳出一個十字洞,塞進一條棉線
在上層鋪土播種,底下放水,棉線會吸水,就成了會自動吸水小菜圃
我們最底下有放這個輕石,有透氣的功能
這一盆種了豌豆和黑豆,另加上紅蔥頭、蒜頭作為忌避植物驅蟲
一個禮拜後2015.10.22
青江菜發芽哩
豌豆也發芽哩(黑豆沒蹤影)
帶小孩一起在學校的菜圃種水果玉米,這幾年校園菜圃很夯,學校這學期還有魚菜共生,透過翻土、播種、看植物成長,這天的孩子從一開始的抗拒轉變為期待,實在是很好的一場生命教育。
一個禮拜後,水果玉米也發芽哩
欣欣向榮哪!!!
上學期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