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這個作者塔提娜.德羅尼在台灣的評價沒有很高,大多是認為故事內容混亂、不夠有結構、內心轉折不夠深刻,可惜了原本設定的精彩劇情。
八年前看”莎拉的鑰匙”我的評價也差不多是如此,八年後看不管是”莎拉的鑰匙”還是這本”母親的守密者”,我反而能夠用自己的經驗去填補那些文字沒有清楚描述出來的部分。
”莎拉的鑰匙”被批評的地方,是對於女主角挖掘莎拉家族故事的說服度不足,但和這本”母親的守密者”合併一起,我認為出發點都是在談中年危機、還有認同的議題。
當孩子邁向青春期,父母不再奮戰於把屎把尿的生活,開始有一些空間回過頭來看自己,看自身的慾望:夫妻關係、職場位置、親子關係甚至是中年危機的恐慌,都在這個時刻漸漸侵蝕生活。
母親的守密者主角原以為自己家庭和樂、事業有成,突然發現妻子出軌緊接著離婚,原本親密的家庭變得分崩離析,於是想重拾童年美好回憶,約妹妹在四十歲生日這天回到過去每年家族度假的地方,想要撿拾過去的幸福時刻,卻撿到已經被遺忘的童年創傷。
”莎拉的鑰匙”用納粹屠殺猶太人的歷史議題作為敘事線、”母親的守密者”則是探討情感關係中的道德議題,這樣的軸線吸引人,會讓人很想趕快看下去。
對我而言,故事的可惜之處在於沒有驚喜,故事很引人入勝但沒有驚喜,至於轉折之處的補強,就讓讀者自己去想像(投射)了吧。
2018/06/04
昨天看完這本以1942年7月在法國發生的冬季競技館事件為原型的故事莎拉的鑰匙
(結果登錄書櫃時才發現我以前看過了還給負評,難怪有很模糊的印象,可是我記憶力也太糟糕了吧XD)
超過四千名二到十二歲猶太兒童被監禁在此
與父母分開
最後通通被送進奧許維茲集中營
沒一位活著離開
故事以當時的小女孩莎拉和現在調查此事件記者的敘事線做為對照
莎拉和家人被法國警察帶走前
把弟弟鎖在兩人躲貓貓的壁櫃裡
莎拉以為她馬上可以回家
結果是.....
一部看了令人心碎的小說
讓我整個晚上想到睡不好
故事是虛構的但事件是真實的
作者說
很多當時住在巴黎的猶太人以為法國和德國不同
這事件是法國的恥辱
需要永遠被記住
2018/06/25
19世紀末的法國歷史,關於土地徵收所帶來的連動,一個女人在這裡獲得重生與毀滅的故事。
玫瑰之屋有生有死,小男孩的死與霍亂有關,霍亂與中世紀城市狹窄巷弄髒污流竄、疾病蔓延有關,所以奧斯曼進行大改造,但這個大改造卻摧毀了家,家不只是物理性的存在,它是心靈的寄託,是紀念亡者、緬懷青春的容器。
故事裡有人認同奧斯曼的大改造,例如亞莉珊卓,認為這是城市進步必然的摧毀,但對於故事中的主角羅絲而言,新建設代表對舊世界的反叛,是華而不實、是浮誇、是記憶的崩壞。
開始覺得塔提娜.德羅尼的故事中都有一個關於失去的小男孩(好吧母親的守密者沒有),逝去的小男孩會讓我心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