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連儂(藍儂)牆來自捷克,位於首都布拉格修道院大廣場,自1980年人們開始在這面牆上塗寫約翰·藍儂風格的塗鴉及Beatles歌詞的片段,1988年,連儂牆成為捷克群眾發泄對於胡薩克共產主義政體憤怒的源頭。大批捷克青年在牆上書寫不滿的標語,最終在查理大橋附近導致了一場學生、警察之間的大規模衝突,共有幾百人被捲入。參與這次行動的學生被諷刺地稱為連儂主義者,捷克當局把這些人士稱為酗酒者、精神病患者、反社會分子和西方資本主義間諜。最初的連儂肖像早就被一些新的塗鴉所覆蓋,儘管當局曾經專門找人來進行重繪,但每次就在重繪的第二天,牆面上又會被鮮花圖案和詩歌所填滿。在當代,連儂牆已經成為表達青年抗爭的一個象徵性符號。牆面的擁有者慷慨的同意這種形式的塗鴉繼續下去,促成了如今可愛的連儂牆的新生。
香港的連儂牆指的是2014年雨傘革命和2019年反對逃犯條例期間所產生的粘貼標語訊息等的民主拼接牆,2019年6月,金鐘夏慤道香港政府總部再次出現連儂牆,以反映市民對反對《逃犯條例》修訂的心聲和對示威者的支持。其後,香港各區居民自發於當區開設連儂牆,以鼓勵市民為香港打氣及表達對政府於《逃犯條例》修訂過程中處事手法的不滿。至此,連儂牆不再局限於金鐘一帶,而成為普遍覆蓋全港十八區的社區性民主牆。
2015年5月捷克的連儂牆
2018年11月捷克的連儂牆
香港連儂牆以便利貼為主(2014年11月1日)
大埔墟站附近的行人隧道的連儂牆因各通道牆身都貼滿彩色便利貼,被名為「連儂隧道」(2019年7月9日)
第一次看到台大的連儂牆,是在世新大學前校長賴鼎銘的臉書上看到(學生都稱呼他幫主),當時還不太清楚這是怎麼回事,只知道與香港反送中有關,再次看到是昨天研究所好朋友的臉書,看到21號路權就被撤銷的消息,趁著小孩不在身邊立刻衝了。
現場看到的感覺很震撼,靜靜的一張一張慢慢閱讀,有一種力量凝聚的感動,聽路過的人們談論反送中,其實有點在意怎麼我眼前所見的都是同溫層呢?一組三立網路新聞台的記者不斷攝影拍照,攔截路人進行採訪,打扮很邋遢的我也被選中了,記者問我有什麼話想對香港說,一時語塞的我只說得出香港加油,佩服他們的堅持。
對香港的印象除了港劇,還有走訪香港街道擁擠壓迫的不舒服,其實我對香港的印象沒有很好,我感覺自己在那邊常常惹怒港人,但是栗栗不到一歲時去香港則是被非常友善的對待。無論如何這些都不能代表香港,我身邊香港的朋友雖然不熟悉,但印象中都是直來直往,很熱情。反送中這麼長時間的抗爭,讓我對香港印象改觀,我真的非常佩服遇到這麼霸道的政權,香港人可以這麼團結的堅持奮鬥,我非常感動、非常心疼,還有很多的憤怒。
我不想用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樣的話輕輕帶過,即便我知道身邊好多人都在恐慌這件事,我更多的想法是,真的遇到這樣的霸權時,台灣人能不能像香港人一樣強悍的堅持下去,我希望。
附上昨日拍攝的連儂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