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請我寫一篇以小孩是菩薩為主軸這樣的文章,最後幫我下了這樣的標題
xxxxxxxxx
你還是一個小小的黑點,潛入我的子宮,被陰暗又溫暖的羊水包圍,化為感熱紙上小小的印記,是最抽象卻也是最具體的一幅創作,你從小小的點點長成大大的點點,你心臟的跳動是即興的鼓點,在每次的短暫會面用力想要看懂你那抽象又具體的存在,再透過我的身體進行確認。每一個母親都得在生產之前接受各種考驗,每一次的考驗都是生死交關的抉擇:基因檢測、高層次超音波…..,然後生產的那一刻,得簽下長長的切結書,切結書上明確記載著生產可能面臨的各種風險:兩萬兩千分之一的羊水栓塞、一千分之二到五十的植入性胎盤,還有一萬分之一到六的母體死亡,最糟不過就是死亡,生與死緊緊相擁。
原本以為你出生以後,身體的連結隨著臍帶的斷裂而結束,你是你、我是我,沒想到母奶是個神奇的產物,它承接了子宮的功能,它用腫脹、發炎、硬得如石頭般告訴我你肚子餓了、你喝得不夠、你需要更多媽媽的擁抱,彷彿你還在我的體內,你一哭我就噴奶,你奮力吸吮,我的乳房跟著鬆懈下來,三小時一次、二小時一次、最後變成隨時任你吸,於是我漸漸發現,是我迷戀上你喝奶的模樣,啾著小嘴靠在我胸前一臉滿足,是全世界最美麗的畫面。
我的生活無法控制被你給佔據,閱讀的書籍、採買的物品、聊天的話題,每分每秒都在想像生活中的各種刺激放在你身上會發生什麼變化,我開始翻出以前發展心理學的課本,在皮亞傑、在維果斯基、在柯爾柏格、在柯勒的實驗中尋找印證,我開始著迷於客體關係理論,在溫妮考特的論述裡看見我和你,在依附關係的各種說明裡為能夠成為一個夠好母親的重要性感到沉重與驕傲。
我成為一名狂熱的行動研究者,你就是我研究的場域,有時候是語言學家,觀察你如何將名稱與指涉物連結——五個月大時發出的mama不是媽媽,一歲五個月時發出的mama才是媽媽;有時候是社會學家,反思社會建構對你可能帶來的影響——強迫自己看到蟑螂時不要發出尖叫、練習比你還要不怕黑,讓女孩穿藍色的褲子、男孩穿粉紅色的上衣,再對滿屋子藍色與粉紅色的衣服嘆氣;有時候是營養學家,研究食物的攝取到底是打成泥好吸收還是直接咬練習咀嚼有助於語言能力的發展;有時候是心理學家,大部分的母親最後會成為心理學家,心理的影響是最深最廣卻也是最難察覺的,這個社會也生產出最多從心理層面發展論述的教養專家:醫生是教養專家、職能治療師是教養專家、心理師、部落客、藝人、學校老師…..每個人都可以是教養專家,我這時候又得變成訊息過濾器,學習將天南地北的各種資訊篩選、融合成適合自己孩子的樣子。
只能在夜深人靜時,望著孩子的睡臉想想自己,想想單身時期的自由,確認自己做的這個決定夠不夠慎重、值不值得,如果重來一次呢?每天都在後悔又滿足的矛盾情緒裡匍匐前進,然後一個閃神,要擔心的事情就又變了。
許多媽媽將普門品當作在孕期念給肚子裡孩子聽的胎教教材,據說有安神定氣的功能,我始終不信邪,直到現在陪著孩子長大,才能夠理解身為一個母親,是有多懼怕這些人世間的險惡,各種水、火、盜、賊、外來的災難與身體的病痛發生在孩子身上,這些擔憂與恐懼都能在誦念的過程中被理解、被保佑,也是在成為母親之後,才能夠實實在在的明白,什麼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想要替孩子斬斷人生道路上遇到所有困難的心情。
成為母親,讓女人變得脆弱、敏感、堅強,讓女人成為更為有情的生物,成為母親的各種奮不顧身,映照在孩子身上,母親卻只是讓孩子能長成他自己的容器, 孩子則成為一潭池水,照映出母親的慾望,想被肯定的慾望、想被溫柔對待的慾望、想要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被支持、想重回母親懷抱的慾望,成為母親讓母親好像將生命重新再走了一遍,不管人生經歷過哪些,因為孩子,那些舊的、被遺棄的、被否定的絕望、憤怒、失落都可以再一次被撫平,重新看見。
本文同步刊登於有緣人月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