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媜照片

照片提供:簡媜

 

簡媜,2017青年最喜愛的作家,是作家也是母親,她的文字這樣的柔美、溫暖,與她的成長背景成為強烈的對比。

成長在宜蘭農村的簡媜,一歲多時為了迎接弟弟的到來被迫斷母奶,笑嘆阿嬤的奶是沒魚蝦也好,身為長女所必需的犧牲,簡媜在《紅嬰仔》中這麼分析「到底幼年時強烈吸吮慾望是為了傳達對母親的痴狂愛戀,還是宣洩自己過於早熟的、被遺棄的恐懼?」。十三歲一場意外失去了父親,幸福家庭畫面嘎然而止,阿嬤像例行公事一般哀戚痛哭再擦乾眼淚,好像什麼事都沒有發生的日常、被鄰居嘲笑沒爸爸的酸苦,這些經歷讓簡媜被迫早早長大,她說自己的成長過程是辛苦的,十五歲便離家念書,獨自面對所有的挑戰。

童年經歷的這些讓她的人生過得很慌亂、匆促,充滿挫敗與痛苦,她需要更高的力量幫助自己整理與面對,在同學的引薦下,大學畢業頭四個月,到佛光山進行佛經的白話文翻譯,後來她將這段時間對生命的體悟寫成《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段經歷變成簡媜自我生命的整頓,她認為宗教是了解自己非常好的方法,那段時間和師父們一起作息,每天睡在宿舍很硬的木板床上,高雄的夏天好熱,物質上處於清貧樸素的狀態,就像在修行,甚至帶有一點辛苦,反而能夠完整的進入精神世界中整理自己。

「獻給阿嬤、阿母,她們教我在湯裡放鹽,愛裡放責任」(簡媜,《紅嬰仔》)

也因為這樣的整理,讓簡媜重新感受生命的喜悅與豁達,轉化為希望的泉水灌注到孩子身上,從原生家庭到哺育自己的兒子,簡媜分享了兩個故事,訴說這是一種愛的聯繫:

「父親在我國二那年過世,國三時學校得留晚自習,我從家裡騎腳踏車上學得花費超過半小時。宜蘭長年下雨,氣候變幻莫測,有時候會沒帶到雨具,但基本上晚自習後回家的時間是固定的。有一天下大雨,學校晚自習之後我耽擱了一些時間,騎腳特車回家時還在下雨,在大馬路轉進巷子的岔路口,離家還有15鐘路程,雨非常大,我在路燈底下看到我的母親撐著一把大黑傘在等我,跟我說:『這麼大的雨,你全身都淋濕了』。那一幕令我印象深刻。媽媽不知道我走哪一條路,所以無法走到學校,而是在我回家一定會經過的地方等我。這是母親用實際行動所表達的關心,讓我知道他愛我。」

為了省火車票我很少回家,高中每次回家要再返校,阿嬤一定走路陪我等客運到火車站,到了火車站買票以後可能還得再等一段時間,阿嬤一定等到火車進站以後,在剪票口看著我上車,火車啟動後目送著我離開。

這就是愛,不需要噓寒問暖就能讓我堅定的相信,在我遇到挫敗的時候想起他們給我的愛,就能夠讓我變得更強壯。」

簡媜認為父母給孩子的資源並不在於有沒有供給完美的照顧,而是在於有沒有給孩子愛與信任。如果孩子的成長歷程中對愛曾經感到懷疑,生命便會被腐蝕,帶著懷疑的眼睛看待與父母的關係,日後更容易加深這之間的傷痕。但在簡媜的成長過程中,對母親、阿嬤給的愛深信不疑,這樣的堅信讓簡媜不需要媽媽照顧的無微不至也能好好過生活,這樣愛的能量在面對所有挫折的時刻都變得更有力量,簡媜認為這是父母和子女才會建立起來的聯繫。

「父母在教養過程中的細膩,是用孩子能懂的語言去說明」,簡媜舉例像是讓孩子能掌握自由與不自由的界線在哪裡。先了解孩子的屬性與特質,就能用母親的能力找到可以言說的方式進行管教與陪伴。父母親的人生再怎樣豐富也無法複製到孩子的人生,孩子的人生要精彩、亮眼,得靠自己的努力。這樣的心靈交流在簡媜母子間非常頻繁,即便就讀台大經濟系的兒子,在大學期間主動到不同國家擴展視野而不在身邊,這樣的交流也不曾中斷。

 

IMG_7190  

簡媜的錢包裡擺放兒子不同時期的大頭照,這張是兒子小四那年隨父親至美國學術交流時所拍攝的照片。



兒子剛進入青春期時因與同學興趣不同、找不到對話的交集曾被明顯排擠,國三時桌椅曾被惡意搬到隔壁班教室,那是非常丟臉、挫折的經驗。當兒子回家陳述這件事時,簡媜表示心裡很清楚,兒子除了與同儕無法契合,必定也做了讓對方不愉快的事,或許不是用拳頭而是使用語言,於是當下決定按兵不動,請兒子仔細描述整個過程,包括去思考對方為什麼要把他的桌椅藏起來,在過程中看到同儕間不理想的對待,一部分來自對方、一部分來自我方,埋下衝突的因。

簡媜認為比起找同學、老師理論,更重要的是孩子必須從事件中得到學習,也因為兒子願意信任母親,願意把這樣的過程清楚描述,簡媜才有機會和他討論之前的事件如果當時怎麼處理,雙方的厭惡感是否就能夠降低,就不會導致今天這樣的果。簡媜強調人生遲早得面對更複雜、更嚴峻的狀況,趁這次事件調整與人的溝通,才有改善的可能。

離開佛光山後簡媜還在廣告公司、雜誌社工作過,最後一個正式的工作在出版社。當時才剛結婚的簡媜參與出版社的創立並擔任總編輯的職務,同時也是股東與董事會的成員。

知道懷孕後的一天,出版社老闆將她叫進辦公室,用非常粗暴、冷酷、令人難堪的方式數落簡媜在工作上所有的失誤,最後老闆告訴簡媜她不夠有能力承擔總編輯的職務,在極度未被尊重的狀態下她含淚主動辭職。回憶起這段羞辱,簡媜描述得歷歷在目,這場痛苦的對談在中午結束,外出吃飯時什麼都吃不下,只喝了一杯咖啡,出去吃飯的這段時間,老闆已經向其他同事說明簡媜的離開,在辦公室打包收拾的時候,沒有任何一位同事開口詢問是否需要幫忙,整間辦公室鴉雀無聲,像是所有人都被打過預防針。

這個過程在簡媜心裡留下了傷痕,同事的冷漠事後能夠理解,那時年輕人的枝枒未豐,面對權威時因害怕所產生的嚍聲,簡媜同理人都會有不知所措的時刻,就像受到驚嚇的孩子會縮起來,沒有能力拍拍肩膀說出我挺你這種話。最大的傷害來自老闆,離去前簡媜告訴他:「你永遠不要再對第二個人講你今天對我講過的話」。

但她終究釋懷了,談及專心育兒的這段生活,簡媜的眼神閃閃發亮,她說親自養育兒子給的報酬太豐厚,當時被用刀斬斷職場反倒是一個機會,,反而在人生關鍵的當下——身上有一個小孩時,有空間去思考往下的路要怎麼走:要一個人帶孩子,還是把孩子交給褓姆?簡媜坦承如果遇到一個溫暖的老闆,她應該不會主動辭職,便會進入育兒與職場兩頭燒的窘境,也無法和兒子有現在這樣親密的關係,也因為自己帶孩子有了《紅嬰仔》這本書、自己帶孩子建立起愛與信任的鎖鏈,從孩子小的時候細膩陪伴,這些是任何物質上的報酬都無可取代。

他幫我開通Line那天,要我發文測試。
「謝謝你這輩子當我的兒子。」已讀。
「謝謝你這輩子當我的媽媽。」已讀。
我希望這種關係一直存在。
(簡媜,「聯副駐版作家答客問╱年輕,應該冒險犯難」)

能夠成為母親的喜悅實在太多太難以言喻,簡媜笑著說哺育嬰兒的經驗對女性而言,是神一般的賀爾蒙在體內流動,是一種狂喜滿盈的狀態。

 

紅嬰仔2

 

紅嬰仔1

作品中的手繪插圖皆出自簡媜之手,Jane是簡媜的英文名字,插圖旁的J透露了這項訊息,這些手稿都還留著,簡媜笑說或許有一天會親自交到兒子手中。


心思如同文字般細膩的簡媜,能夠敏感掌握孩子任何狀況,談及兒子小學時班上有一個完美的女生,多才多藝長得也很漂亮,成為其他媽媽喝斥子女的樣本。有時候難免孩子表現不好忍不住會唸幾句:「班上的誰誰誰那麼好你怎麼不像他一樣」。簡媜憶起有一次罵完兒子,他心裡受傷發了脾氣,睡前平靜地問:「媽媽,你是不是很希望你的孩子是某某某(那個女生)」。身為作家的警覺意識到孩子話語背後那種被遺棄的悲傷,馬上告訴兒子:「即是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小孩我也不要他,我只要你當我的孩子」。

簡媜慶幸還好自己察覺到,孩子不會直接說出媽媽不要我了,這時候媽媽告訴他:我只要你。簡媜認為這種感受是父母才有能力知道的,是因為親自陪伴兒子長大,在孩子襁褓時期就有建立愛的聯繫,雖然與自己童年經驗裡母親使用的方式不同,但都是愛的根基,讓人能夠在愛中成長。

簡媜在兒子升上高中後告訴他,長大以後父母的照顧會變少,因為孩子會邁開步伐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父母能做的,就是從照顧的角色變成知己,會是孩子一輩子絕對能夠信任的朋友。


文章同步刊登於有緣人月刊

 

IMG_7189


四月底的台北街道已經熱得嚇人,注視著迎面而來的女大學生,寬褲、紅唇、長直髮,青春的氣息瀰漫而我,是為了在母職之外闖出自己空間的,兼職採訪編輯。


簡媜非常友善,請我喝了一杯咖啡(而我把它換成了紅茶,半糖去冰)

我們談育兒、談職場、談教育,沒有談文學XD

談小小星球的探索、談半獸人的馴服過程、談愛的聯繫、談挫折經驗的轉化、談和解、談自我生命透過翻譯佛經得到的體悟、談因懷孕被粗暴資遣的冷酷、談自己帶小孩的,美好又折磨人,無可取代的人生經驗,作家說那段陪伴嬰兒的經驗「是神一般的賀爾蒙」,他告訴孩子「我要的不是完美的小孩,我只要你,因為是你,來當我的小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