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朋友的塗鴉牆看到這篇新聞「新北市率先全國推動 注意力不足過動兒量表評估及補助計畫」:

 

市長朱立倫表示,除了在國小二年級進行全面量表評估以外,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讓所有的家長正確認識ADHD並建立這個概念。除了要讓所有的家長接受以外,也要教育小孩用正確的態度面對,而不是教小孩排斥或隔離對方。除了關心自己的小孩,也要關心別人的小孩。讓孩子知道,社會有過動兒、亞斯伯格以及憂鬱症等各類的疾病,這才是正常的社會,然後加以正確的面對。

 

過動兒早療新北小二生今起免費篩檢

 

孩子經常不專心、粗心大意、易衝動,可能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新北市衛生局將於今天起,針對全市國小二年級學童進行免費篩檢及診斷評估計畫,家長填寫篩檢單後依得分建議,持單到十一家特約醫院鑑定,第一次掛號費及健保部分負擔由市府買單,估計可服務三萬六千多名學童。

 

 

 

誰來診斷?

校園充斥被診斷成過動兒的學生,當孩子有情緒問題、專注力問題、行為問題,三步驟跟馬上跟著來:身分懷疑、建議就醫、接受服藥,普及化的評估流程,最後給孩子貼上不正常的標籤。

 

量表的使用得非常小心:問卷使用的語句(電話問卷還包括施測者說話的音調)、受測者對文字的理解、施測者對蒐集資料的使用…太多干擾影響測驗的判讀結果,因此具診斷效力的量表/測驗,施測者必須受過專業的訓練,在特定安排的情境下才得以進行,而新北市的這項措施,卻是由孩子將彌封過後的量表,帶回家給父母填寫。

 

兒童行為量表

照片 2    

藍色的區塊,圈選孩子過去一星期的表現

1.在學校做作業或其他活動時,無法專注細節的部份或出現粗心的錯誤

2.很難持續專注於工作或遊戲活動

3.看起來好像沒有聽到別人對他/她說話的內容

4.沒有拜法遵循指示,也無法完成學校作業或家事(並不是由於對立性行為或無法瞭解指示的內容)

5.很難安排規劃工作及活動、時間管理差、或東西亂七八糟

6.逃避、或表達不願意,或很難從事對於需要持續性動腦的工作(例如學校作業或家庭作業)

7.會弄丟作業或活動所需的東西(例如:學校作業、鉛筆、書、工具,或玩具)

8.很容易受外在刺激影響而分心

9.在日常生活中忘東忘西的

 

橘色區塊,圈選孩子過去一星期的表現

1.在位置上玩弄手腳或不好好坐著

2.在教室或其他必須持續坐著的場合,會任意離開座位

3.在不適當的場合,亂跑或爬高爬低

4.很難安靜地玩或參加休閒活動

5.總是一直在動或是像裝了馬達似的動個不停

6.話很多

7.在問題還沒問完前就急著回答或接話

8.在遊戲或團體活動中,很難排隊或輪流等待

9.打斷或干擾別人(例如:插嘴或打斷別人的遊戲)

 

綠色區塊,圈選孩子過去一星期的表現

1.發脾氣

2.與大人爭論

3.主動地反抗或拒絕大人的要求或規定

4.故意地做一些事去干擾別人

5.因自己犯錯或不適當的行為而怪罪別人

6.易怒或很容易被別人激怒

7.生氣的及怨恨的

8.惡意的或有心報復的

 

量表為四點量表,完全沒有0分、有一點點1分、還算不少2分、非常的多3分,每一區塊只要超過2分,就建議將孩童帶去醫院做進一步的診斷

 

照片 1  

 

量表所列出的觀察行為,發生的機率有多高?發生的程度是否視情境差異有不同反應,每個人對於粗心大意的解讀也有很大的歧異,緊張、對子女行為要求較多的父母,可能填出的數值較高,孩子相對被診斷為過動的機率也較高,若孩子比較調皮好動,核對下來賓果!最後的下場是:家長不斷被說服讓孩子服用利他能,變得昏昏沉沉、食慾不振,自然看似過動的狀況解除了。但孩子是過動還是好動?過動是一種病,還是一種被汙名化的行為表徵?過動是誰造成的?是生理先天上的限制,還是社會環境造成的能量無法抒發?

 

 

 

充滿限制的環境

身為學校的輔導老師,我看到的是僵化、枯燥的學習環境對孩子的限制。台灣的小學課程有緊湊的進度壓力,老師得趕課,且課程內容多屬靜態,離孩子的生活很遠,班上若有比較好動的孩子,老師得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孩子因坐不住引起的情緒、人際衝突,我曾經遇過一個孩子,老師在上課時會拿著粉筆在黑板上畫,溫言軟語規勸得花很多力氣才能把孩子請下來,也曾經遇過英語老師播放CD,孩子看到按鈕就想按,嚴重干擾課堂進行。

 

你說是孩子的錯嗎?上課這麼無聊,有的孩子能自己找事做,一直到高中,我都經常在課堂時間發呆,隨手塗鴉、抓小蟲子玩、右手教左手寫字…發明很多不被發現的個人小遊戲,而這些孩子只是選擇了不同的遊戲,以度過枯燥乏味的課堂時間。

 

還有另一種孩子,下課時間不知道如何與同學正確的互動,我曾遇過孩子溜滑梯時喜歡把同學從上往下推、拿自動鉛筆幫同學打針、拿鐵夾揮舞不小心擦到同學的臉,學校導師得每分每秒盯著這樣的孩子,才能避免意外的發生,倘若發生意外誰要負責?家長通常把矛頭指向導師,一個班級三十人或更多(我曾看過新北市一班多達三十四人,台北市師生比較友善,最低曾看過一班十六人的班級),一位導師要照顧這麼多的學生,往往分身乏術。

 

教孩子正確的觀念,但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也需要父母的努力,很多父母面對這樣的孩子,習慣否認孩子的問題行為,指責學校老師教得不好、孩子在家裡不會這樣,但在家裡孩子只需要和一到兩位兄弟姊妹互動呀!正確的行為規範沒有給予立即的糾正,例如孩子對於想要的東西馬上給、孩子習慣打人沒有立即制止,再把孩子的行為問題通通丟給學校處理。

 

有病的不是孩子,作者楊佳寧(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景觀與環境規劃博士)

 

筆者在研究環境景觀、孩童戶外活動空間之際,發現有許多學術研究顯示,接觸自然環境也能治療所謂的「過動症」。美國作家羅夫(Louv)的得獎著作「林間的最後頑童──救救我們自然缺乏症的孩子們」,便網羅了許多環境教育學、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例如紐約州立大學的維爾絲教授(Wells)發現,不分貧富,居家環境多了自然綠意,孩子的專注時間就延長了。瑞典的研究人員比較兩家幼兒園,一家的遊戲區僅有矮樹和步道,且被高樓包圍,另一家的遊戲區在果園中,周圍是樹林和原野,結果第二家的孩子,無論運動協調度及專注能力都較好。

 

台灣的教育環境無法提供孩子足夠的活動空間,孩子的行為問題一環扣著一環:精力無處發洩à課堂坐不住à課業落後造成學習成就低落,老師在台上講孩子有聽沒有懂è放棄進入課堂學習à干擾課堂進行。

 

如果能提供友善的環境與課程,是否就讓孩子旺盛的精力得以發揮,只是讓孩子用藥,看似好像將孩子的行為問題控制住了,卻扼殺了這些孩子可能滿腹的創造力,我又想到杭士基(Chomsky)曾經說過的:乖巧聽話的孩子。

 

所謂學術有成就的人,都是因為過去聽從指揮,不去質疑教育體制出現的問題而被試圖塑造自己的權威給塑造了。因為順從、聽話、接受並執行命令而爬到很高的位置,那些思想獨立表示反對意見的人,往往被冠上「行為問題」的標籤很早就被教育體系給踢除:「你不得不採取某種方法來對付他們,把他們送去看精神科、或者讓他們接受特殊教育、或者把他們踢出教室,最後他們只能販毒或是幹別的。事實上,整個教育系統滿是各種形式的濾網,只有順從和聽話的人才能通過。」包括職業也是如此。

成功成為受人尊敬的那些知識份子不會想要去顛覆權力結構,而是服從於現有的權力結構,或者至少保持中立,那些喜歡唱反調的人不會被稱為知識份子,而是瘋子。

 

節錄自之前聽Chomsky演講所記錄的心得:America, Godfather and Noam Chomsky

 

有問題的不是孩子,不是學校老師,而是習慣便於操控行為的規訓世界--台灣的教育體制,生產出一個一個無法辨識其樣貌的臉孔。

 

面對這樣的孩子,該怎麼在有限的環境下提供協助?

 

 

 

提供其情緒發洩的管道

有些被誤判為過動的孩子,其實只是缺乏情緒抒發的管道,可能家庭中沒有人有能力傾聽孩子的聲音,當孩子做錯事直接被打罵卻不知道自己做錯的原因,也有孩子在目睹家庭暴力的環境中,複製了父母的攻擊行為,曾經一個被診斷為情緒行為問題的學生欺負班上的同學,找家長來學校談,家長第一件事是開口表示:孩子就是欠修理,回家以後一定會好好的處罰他,家長需要被提醒,他正在用暴力制裁孩子的暴力行為。有孩子前一天看父母吵架,隔天來學校打同學,經過幾次的相處,透過繪畫、遊戲,提供任意抒發情緒的空間,孩子漸漸的能夠利用語言表達,說出生氣的感覺。

 

就讓他動吧!

也有被診斷為過動的孩子,每天早上家長帶到學校操場跑兩圈,症狀便舒緩許多。許多行為問題的孩子讓導師頭痛的不得了,不能體罰,那就罰寫作業或禁止下課好了,但這樣的孩子讓他不動一整天,身體裡好動的精靈痛苦的不得了,強迫他忍耐的結果,往往會產生更大的破壞行為。讓他跑跑腿,幫老師的忙,找到機會讓他開心地動,在運動的同時大腦分泌的腦內啡,讓孩子動得開心,問題行為也相對能夠減少。

 

精簡版同步刊登於蘋果論壇:過動兒篩檢 極可能被濫用

arrow
arrow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