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jpg

決定要衝一趟《流麻溝十五號》的時候,我很猶豫要不要帶著番茄,因為他是非常害怕衝突的小孩,三立民視八點檔語氣激動對他而言就像恐怖片,俗女養成記也因為他覺得劇情一直在吵架而不讓我帶著栗栗一起看,所以整部電影結束,我反而能明白電影拍得很客氣這件事,並不是要輕輕放下這段歷史,而是要說得讓所有人都能夠接受。



因為人權教具箱的關係,之前有稍微蒐集一些不義遺址的資訊,火燒島/綠島在做的是思想改造—成立新生訓導處,所有來到此地的政治犯,都是需要被改造的新生,透過威脅利誘強迫接收愛國思想、大量單調重複的勞動,讓人的腦袋無法思考,變得順從,變得只能回到基本生存的需求。

 

新生訓導處位於臺東縣綠島鄉,隸屬臺灣省保安司令部,1951 年 4 月 1 日由臺北市近郊內湖新生總隊擴編而成,同年 4 月 17 日遷往綠島鄉東北 方流麻溝一帶,5 月 17 日政府將原關押於內湖新生訓導處及臺北市區的臺 灣軍人監獄政治犯約一千人移監至綠島接受感訓教育,從此以後,一直到 1965 年間,新生訓導處成為全臺灣關押政治犯最多的地方。根據國家安全局《歷年辦理匪案彙編第二輯》記載1953 年 4 月 13 日新生訓導處偵破「在訓匪犯吳聲達陳華楊慕容等叛亂案」,共有陳華等 29 名政治犯涉案,其中陳華、吳聲達、張樹旺、楊俊隆、宋盛淼、許學進、 崔乃彬、蔡炳紅、傅如芝、游飛、陳南昌、高木榮、吳作樞、楊慕容等 14 名判處死刑;黃采薇、方宗英、黃祖權、宋孟韶等 4 名判感化;劉文俊、 傅鍾韓、盧鴻池、施顯華、張皆得、彭金木、吳相故等 7 名判無罪;吳樂 焱、洪文瀾、許曉霞、張常美等 4 名不付軍法審判。此一案件政治犯稱為 「綠島屠殺事件」, 亦稱「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4 官方則稱「陳華 等 29 名叛亂案」。綠島新生訓導處陳華「再叛亂案」研究(1953-1955) , 謝英從 

1.jpg

1.jpg

1.jpg

1.jpg

照片來源:鏡週刊不義遺址資料庫

 

影片落幕時,放上這十四位判處死刑的政治犯刑前的遺照,這部電影想闡述的,就是在這樣思想改造的壓迫底下,還是有人不怕死的堅持獨立思考,堅持讀報、堅持論述自由的重要、堅持用閩南語暗渡陳倉的演出,在新生訓導處如被毆打的牛被迫聽從的抗議。從在校園寫下宣傳海報,沒有反動意識莫名被押送而來的杏子,作為一個不沾染世事純真的象徵,去吸收,然後去思考,在這麼艱難的環境底下,他為什麼沒有被逼瘋。

1.jpg

照片來源:釀電影

電影結束後,急促的向番茄解釋,你剛剛看的是真實發生在台灣的故事,電影後面是一張張真實的照片,從二次大戰、日治時期到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台灣人民想要的是過著不低人一等,吃飽穿暖的生活,在日治時期得不到,國民政府來台是再一次的失望。但是政府不允許任何人的批評,殺雞儆猴,寧可錯殺一百而不願放過一個人,於是風聲鶴唳,人人都可能成為階下囚,有些人成為家族裡不能說的秘密,成為政治暴力的受難者。

 

電影其實用平穩的語氣說了很多,我一一和番茄解釋包括分化的手段造成的猜忌,告密者為了自保,只好出賣情同手足的獄友

 

當時聽到許多民主前輩談及他們被拷打、逼供的審訊過程,但最讓我震驚的不是這些,而是他們本是感情甚篤的同窗,因為同個案子入獄後,在審訊過程中被分化,造成昔日的革命同志互相猜忌,懷疑自己被出賣。謝三泰/在火燒島上──《流麻溝十五號》與政治受難者,報導者


電影非常善良的,也透過劇情讓我們知道,那些來到台灣的青年大兵,也是被迫從軍來到台灣,從此與親人分離,電影也是告訴我們,那些新生訓導處的輔導員(不知道如何稱呼),也是有人性、善良而非冷血之人吧。

那是什麼造就了冷血?

番茄邊聽邊回應,他說這樣的方式就是在洗腦,但是洗腦失敗反而反作用力更大啊(番茄不是用這樣的方式形容,但意思差不多),我解釋當時國民黨政府的策略,就是讓人恐懼,看到別人因為看了禁書、參加什麼活動、被誣陷、收容了誰…因為一點批評政府的聲音就會被關,被用思想改造的方式、被用刑求壓迫的方式、被直接剝奪生命的方式,因為不能再輸了,因為要堅守政權,因為鞏固權力對他們而言是最重要的事。

番茄說,為什麼不能好好的說呢?要人聽話就應該要說服人啊,為什麼這些大人不能好好的溝通呢?

對啊,為什麼?

延伸閱讀

謝三泰/在火燒島上──《流麻溝十五號》與政治受難者,報導者

願溪河袂焦、聽海湧的聲──記在《流麻溝十五號》與《無法離開的人》之後,釀電影By 黃曦好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咖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