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心打太多字乾脆留blog紀錄。
昨晚睡前逛媽寶版有感(看了幾篇[寶寶] 訓練睡過夜?(回應百歲部分與建議)討論),關於百歲派和親密派的爭論(只有家有幼童會在意的話題哈),在我看來其實就是行為主義與人本主義/當事人中心的論戰延伸,從1970年代開始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教育理論上,現在大家都知道行為學派只是初層次的控制而非深層的內化與同理,就像百歲最常被批評機械式的訓練較不重視寶寶內在需求其實是同一套機制在運作。
學校教育也是,大家都說要同理、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現在是以人為本的時代,要翻轉教育,但我遇到的老師90%以上使用行為學派那套獎懲制度,專輔也不例外,因為真的很好用。
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息息相關,很多人在批評學校教育的同時,正用同一套方法對待自己的孩子,台灣教育制度被詬病得這麼淒慘,就是因為大多數家長將行為主義的控制手段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想養出一個出得了廳堂、上得了廚房?兩歲會唸ABC、三歲會背弟子歸、不吵不鬧又有禮貌的乖孩子,卻又期待學校能創意思考、能教孩子走出自己的路。
回到百歲與親密的對立,我不專業的使用心得是,規律生活有其好處,但依附滿足仍是我最重視的,父母的需求和寶寶需求的拉鋸,其實講白了就是被寶寶控制還是控制寶寶的差別,是一個施虐與受虐的依存關係,其中最主要的分野真的就是要以誰的需求為依歸,也是百歲最常恐嚇親密派:今天不讓寶寶哭,明天換寶寶讓妳哭,我的原則是讓爸媽快樂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只是自己還是偏愛親密就是了(而且番茄也沒讓我哭XD)
最常出現台灣與歐美國家的育兒比較,也是我親眼所見,歐美國家很多爸媽出門習慣攜帶小孩,我覺得這就無關乎親密還是百歲,兩種都可以帶小孩趴趴走,只是帶領方式的差異,我也立志要這樣帶番茄趴趴走,雖然一開始也是累累,終究還是回不去無小孩的愜意生活(之前也曾落落長分享體驗心得--關於親子友善(15M8d))
以爬山為例,把小孩當獨立的個體,相信他有能力自己走,但也記得他只是個孩子,比大人容易累也走不遠,帶番茄去爬山(最近的是去溪頭),鼓勵她自己走,但累了媽媽抱沒關係,不勉強。我認定的親密派是這樣,看寶寶的需求調整,也配合照顧者的步調執行
台灣的環境也比較不親子友善,先天後天皆然,帶寶寶出門也真的比較辛苦。
最最重要的還是爸媽必須相信自己的育兒態度,才能帶出有自信的孩子,沒有什麼奉行的教條和單一的準則,爸媽帶得快樂最重要,這點我很徹底執行(也很自以為是XD)
睡夢中反省自己這樣劃分太簡略了,其實最根本還是照顧者理解與執行上的差異,應該也會很多人跳出來反對我這麼以偏概全的觀察吧,搞得一直做夢沒睡飽,於是我爸媽帶番茄出去溜搭讓我喘氣一下喔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