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是昨天學生在學習單上寫下的心得。
昨天最後一班上完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是十一個班級中,在角色扮演時,唯一一班扮演充滿恨意的葉永鋕—我要詛咒你,一輩子都沒辦法安心過日子。
我好感謝他們演出真實的激動,從充滿教育愛的虛假面具中掙脫出來,再帶到現實社會中(在老師的刻意引導下)孩子們認同捷運事件能夠被主動付出關懷給改變(痛下殺人的兇手,有沒有可能曾經是被霸凌的人?如果在他感到孤單寂寞時,有人陪伴他,是不是能讓他不再對這個世界充滿恨意?)。
對照最近在看的小說:宮部美幸所羅門的偽證(好期待第二部和第三部趕快翻譯好),懷著惡意的人啊,不要小看人心,失控是易如反掌,相對的伸出援手也能扭轉大局,只是一瞬間的事,也能有強大的力量。
關於性別不設限-性別霸凌這堂課的設計
去年我有在之前的學校上這堂課,但今年我做了些調整,去年我比較著重在講述的部分,不少學生聽葉永鋕的故事聽到落淚,也有許多的反省。今年我加上比較多的討論時間,想藉由孩子的聲音,讓其他孩子知道原來會做這樣事情的人、遭受到這樣事情的人,心裡會有什麼感覺。
將課程內容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段強調多元性別特質,後半段強調霸凌行為,現在台灣的教育現場,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對多元性別特質的接受度比起以前高上許多,在課程結束後,也有不少這樣的孩子直接或是透過學習單透露對自我價值的重新認識。
第一節課分成三個部分
1. 透過繪本故事奧力佛是個娘娘腔,與學生討論生活中的性別刻板印象(礙於時間關係,請學生舉手發言)
2. 介紹幾個多元性別特質的勇者。這個部份我上得有點猶豫,為何得成為明星才是多元性別勇者的自我質疑,但我覺得大部分的小學生很能夠被這種方式直接說服,如果是高中生上這堂課,我就不會放進這個部分。
3. 講述葉永鋕的故事。葉永鋕的照片,學生看到本人的照片更能夠湧現同理心,我在講的時候會一直與學生的現場經驗進行連結--葉永鋕最喜歡上音樂課,你最喜歡上什麼課?葉永鋕以後想當廚師,你以後想做什麼?
第一個部分其實現在的孩子都很清楚什麼是性別刻板印象,很多課程都會不斷的提及與宣導,但是課程與生活是脫離的,繪本故事和實際人生無法產生共鳴,所以才有2和3。
但只有2和3是不夠的,所以第二節課又有四個部分
1. 依據每班的狀況進行分組討論與角色扮演,基本固定的角色有:葉永鋕、欺負葉永鋕的同學、看著葉永鋕被欺負卻沒有幫助他的同學,視班級情況再加上:葉永鋕的父母、葉永鋕的好朋友、葉永鋕的老師。討論時間十分鐘,討論題目是:事情發生之前-我有什麼話要說?事情發生之後-我有什麼話要說。我想讓孩子思考,欺負人的、被欺負的、旁觀者,各自可能懷抱著什麼樣的心情,以及面對自己行為必須承擔什麼樣的後果。
2. 每組自行決定要以何種方式上台報告討論內容,為了讓學生能更自在地扮演,透過手偶講述討論內容。
3. 每組報告完後開放同學發問,上台扮演該角色的人必須入戲回答問題。
有的班級超入戲,會有一堆學生舉手質問扮演該角色的學生為什麼你要欺負他?為什麼你不幫他?為什麼?好多個為什麼。有孩子在學習單上寫,原本我是旁觀者,今天之後我要站出來,也提醒孩子自我保護的方式。我也會在這個時候特別強調,霸凌者和旁觀者在事情發生之後的心情都帶有後悔的感覺,其實旁觀者的責任不比霸凌者小,小小的行動可以有大大的改變。
4. 學習單分享心得,肯定霸凌者承認改過、旁觀者可以做的陪伴與協助、被霸凌者的支持與調適。
我覺得這種身歷其境的想像比繪本不是我的錯效果更大,原本我在意學生想得到的求助方式都是找尋更有權力的人(例如家長、老師)對霸凌者進行制裁,但在許多學習單上,看到有些被欺負的學生寫著:感受到溫暖、原來有人和自己一樣、我可以自己調適過來,我覺得我的目的達成了,更不用說那些旁觀者表示陪伴的意願、霸凌者反省自己的行為,有一個學生寫:我不知道可以怎麼幫助同學,我擔心告訴老師會被當成料北啊,所以我只能陪被欺負的這個同學聊天,讓他不覺得孤單。
我寫信肯定了他的陪伴,好重要。
PS1針對學生在學習單上透露的訊息,我會再篩選出透過書信回應,情節看似較嚴重者再與班級導師討論,有些被欺負的學生的確是缺乏同學能接受的人際互動技巧,需要更進一步的協助。
PS2 有不少學生在課後詢問為什麼葉永鋕被稱作玫瑰少年?我回答這出自一部法國電影(就是最上面那張圖),電影名稱就叫做玫瑰少年,講述一個身體是男生,但心裡覺得自己是女生的孩子,在生命中飽受挫折的故事(關於這部電影的資訊)。再反問學生遇到這樣的人,你覺得他是男生還是女生?學生七嘴八舌無法確定,我回:以老師的立場,我會覺得他是女生,我會尊重他對自己的選擇(老師說的小朋友超容易接受,權力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啊啊啊)。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